倡树移风易俗、摈除陈规陋习,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锦屏县平秋镇地处北侗民族文化腹地,有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服饰与文化,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在过去,办酒席、办节日和人居环境等一些生活文化习惯存在落后现象,并渐渐发展成陋习,影响乡村文明建设。
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改革,近年来,平秋镇党委政府大力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尚,以“革陋习·树新风”为目标,始终把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深入扎实地开展了各种创建活动,“酒席多、节日多、炮竹多”等现象得到有效改善,移风易俗取得明显成效。
倾听民意,调研明确改革目标
长期以来,平秋镇民间各类名目繁多的酒席和筹钱举办各类节庆活动的陋习令群众不堪重负。在酒席方面,名目繁多的酒席成了压在群众肩上甩不掉又卸不下的重担。同时,在举办酒席攀比燃放鞭炮多、比谁家酒席办得好、比谁家的礼送得多等现象也纷纷冒头出来。在节庆活动方面,大节小节不断,各类活动举办资金基本由群众捐款而来,捐款中捐款者榜上有名,未捐者脸上无光的贴榜公示,更造成了攀比现象,无形中刺激了泛滥捐款形成了不良社会风气,增加了群众经济负担。为了改变这些陈规陋习,减轻群众负担,平秋镇党委政府深入各村组调研,多方听取群众意见,最终确定“革陋习·树行风”目标,通过建立村规民约等方式在全镇各村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改革。
建章立制,移风易俗有章可循
为进一步规范当地民族节庆活动和酒席的办理,平秋镇党委政府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规范平秋镇民间重大节庆文化活动的意见》,倡导各村在量力而行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支助、社会捐资、主办方筹资、群众自愿捐资等多渠道解决民间重大节庆活动经费;倡导在保证重大节庆活动开展期间,突出九寨北侗民族文化和传承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以平秋鞍瓦节、石引嘎佤节、高坝赶7·20歌节为代表的民间节日活动;倡导更新观念,节约办节办会,突出重点,实行“一年一大节、一年一大赛、一年一主题”轮流举办重大节庆活动的方式,集中资金办大办好办精活动,进一步扩大北侗民族风情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同时,镇党委号召党员签订《党员三诺》承诺书,带头落实移风易俗制度,在全镇各村实现了办酒、过节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婚丧嫁娶新风基本形成。
示范带动,引领乡村文明新风
平秋镇移风易俗改革走出坚实第一步的是过去不良社会风气突出的石引村,当时的村支两委班子为村民算了一笔经济账,全村每年办满月酒和周岁酒最少十几个,一次花费2万元,一年要花费掉50余万元,严重增加村民经济负担。为改变村民的思想观念,创建石引村的新风气,石引村支两委决定靠基层党组织引领好群众,靠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多做宣传。村文书、支部委员刘光环家里老人离世,他主动带头张贴告示,号召亲属不燃放鞭炮不送花圈等。从此以后,每当村民要办酒席,村委会就提前上门送上温馨提示,提醒村民要节约办餐,尽量杜绝攀比、浪费行为,不燃放烟花爆竹,减少办餐桌数,减低办餐成本等,石引村移风易俗走在全县前列,树立了文明新风,保持了良好社会风气。
广泛宣传,社会文明有效推进
通过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比表彰,新闻媒体宣传典型正能量宣传,村内QQ群动员号召、张贴提示、张贴县委政府规范办酒席通告等方式高频率多渠道宣传移风易俗工作要求和典型。如圭叶村“红黑榜”对村内正反面典型进行张榜公示,在“扬美与亮丑”中推进村寨治理,充分运用村规家训、牌匾楹联、词律格言等乡风教化群众;利用侗歌、山歌等民间文化加强对农村婚丧嫁娶、人情交往等文化习俗的正面影响,推动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新习俗、新风尚。
取得成效,乡风文明越吹越暖
如今的平秋镇,民族民俗活动举办实现规范化了,轮休办节更利于涉及村寨集中精力、集中力量办好办活民族节庆活动,在传承与创新上不断思考创新。酒席办理从简从快大众化,酒席办理范围从名目繁多的酒席规范为婚丧嫁娶,聚餐人数从多到少转变,菜品数量从几十个到十几个的转变。攀比燃放鞭炮到少放或者不放的转变,鞭炮声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腰鼓队奏乐声,噪声没了。鞭炮少放或者不放,没有了炮竹产生的污染,环境优了、空气洁净了、群众舒心了,乡风文明更新了。移风易俗系列改变极大的减轻了群众负担,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罗国梅 唐树银 刘 钰 罗金焓 刘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