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一座山 造福一县民——雷山县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出新绩
时间:2021-12-07 10:02:1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享有中国最美小城之美誉的雷山县城,丹江河碧波荡漾。生活在雷公山脚下的人民,靠山吃山,用心用情护好生态和文化两个宝贝,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有机结合,助推雷山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雷公山生态资源助力环保与脱贫双赢。

  从雷山县城绕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半小时,便抵达了脚尧村。这个坐落在雷公山自然生态保护区边界上的村庄,近年来因发展生态茶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脚尧村现以种植绿茶为主,主要品种有龙井43号、龙井长叶,福鼎中小叶、福鼎大叶。”脚尧村驻村第一书记穆修群说,如今村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3800元,以前山高水冷、荒僻闭塞的脚尧村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雷山正是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把生态文明建设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雷公山腹地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全县12249户48436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数据显示,雷山县贫困发生率从28.2%下降到零,顺利通过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和普查大考,省级脱贫攻坚成效考核连续三年名列前茅,整县如期高质量脱贫出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一条“脱贫增收”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生态扶贫新路径。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雷公山特色林下产业为村民带来了实惠

  雷山人民视雷公山为苗族圣山,对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倍加呵护,森林面积从2006年的62.84万亩增加到65.38万亩,森林覆盖率也从2006年的88.76%增加到的92.34%。

  生态环境转好也为村民们带来实惠。

  乌东村是雷公山地区大力发展林下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乌东村通过实施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抢抓机遇,依托雷公山森林公园的地理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种养殖产业,在雷公山上树起新农村建设的一面鲜红旗帜。

  乌东村党支部书记杨昌忠曾惊喜道:“现在我们村里面的主要产业是乡村旅游,还有茶叶,还有林下养鸡,还有中药材,今年我们乡村旅游十多户已经达到10万块钱的人均收入。”

  随着林下经济纵深推进,雷山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雷山县被列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雷公山腹地生态旅游业风生水起。

  乡村旅游也在这里逐渐升温。

  “上午我们跟着苗医进山去看苗药,下午我们去收水稻,看看我们的大米都是怎么来的,现在又去捉稻花鱼。觉得这边很原生态,民风比较淳朴,都很喜欢这边。”刚刚过去的苗年节,北京游客杨女士在这里体验了正宗雷公山腹地的生态特色旅游。

  此外,全县借助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绿水青山”正在变成促进乡村百姓增收的“金山银山”。仅“十三五”期间,雷山县游客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累计分别达5093.7万人次、436.1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5.1%和19.8%。

  良好的生态优势不仅赢得了游客的赞赏,也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民宿、手工产品、体验项目……不少业态从无到有,成功带动了周边村寨农特产品的销售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雷公山脚下最美小城绽放新活力。

  漫步在雷山县城,干净整洁的市容、独具特色的街景、清净优美的园林绿化、井然有序的市场环境……得益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资源禀赋,也得益于历届党委政府在“生态立县”上的定力。

  县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的成立,有力保障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雷山县省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系列体制机制的出台,助力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以来,全县15亿元的投入,及时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巩固了全县生态环境质量屏障。

  雷山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首批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省级森林城市和全州生态文明建设改革试点县,成功创建省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村10个、州级生态乡镇2个、州级生态村24个。

  雷公山赋予雷山人民的生态优势成就了雷山最强大的发展优势,绿水青山成为雷山最动人的底色和最靓丽的名片!(文: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佳丽 图:悠然雷山)


  1. 上一篇:天柱县:深入学校专题调研学生营养餐确保学生吃饱吃好
  2. 下一篇:让山水常清秀 让乡村成风景——剑河县实施“四项提升行动”助推农村人居环境大提升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