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排调镇羊告村:少数民族村寨里的那些追梦人
时间:2024-03-28 16:51:58    来源:丹寨文明网    

  丹寨县排调镇羊告村是苗族芦笙制作及“锦鸡舞”发源地之一,也是芦笙制作及“锦鸡舞”的传承传习保护基地。羊告村位于排调镇东部,距县城62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土地总面积1098.4公顷,由羊告、羊先、排报3个自然寨组成,共有9个村民小组345户1402人。其中,苗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73.4%,水族占1.2%,汉族占25.4%。2020年9月24日,羊告村被贵州省委统战部、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为第五批“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3年12月25日,作为“2023年度黔东南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拟命名名单予以公示。

  羊告村居住着一群淳朴、勤劳、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追梦人,他们吃苦耐劳、努力奋斗、勇往直前,在奔向幸福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路上努力奔跑。

团结协作,共建幸福致富路

  因受高山地形限制,羊告自然寨绝大部分村民的田土在距离3公里以外的雄达山坡上,一直以来,村民都是走一个小时的陡峭崎岖小路到那里种植粮食。到了收成的季节,家家都是肩挑、马驮粮食回家,有的村民为了节约时间用于田间劳作,更是在雄达搭起了茅草屋,春夏季长期住在那里,秋冬季劳作结束后才回羊告家中居住。

  要是有一条公路通往雄达,农用机械能够开过去,大家的生产就方便了许多——这是村民们的共同愿望。

  想干就干,村支书会同几个小组长商量过后,召集村民们共同商议修路事宜,从筹集资金到规划路线再到施工动土,村民们积极出工出力出资金。公路经过部分村民的山林土地,没有一户人家有意见,大家自愿为集体产业路做出贡献。经过9个多月的努力,通往雄达的产业路终于修通了。

  “现在在搞乡村振兴,国家给我们的各项投入已经很多,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也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去奋斗。”一组小组长王启福在村民小组会议上说到。

  三组村民杨通帅补充道:“毛坯路基我们已经搞好了,下一步我们大家再加把油,想方设法把道路进行硬化,更加方便大家的生产!”

  羊告村召开群众大会研讨修建产业路

羊告到雄达产业路正在施工中

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技艺不能丢

  王方元,苗族,羊告村三组人,省级“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制作的“四滴水”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产品盛名国内外。制作过程包含选竹、烤竹、制簧片、制木件、制音斗、装簧片、定音等多项工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细心、耐心。

  芦笙是当地群众最喜爱的乐器,每逢婚丧嫁娶、传统节日,吹芦笙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节目,没有芦笙,活动就少了灵魂。

  “制作芦笙纯粹是个人兴趣爱好,我从小就开始学了。芦笙制作技艺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手工艺,不仅不能丢,还要把它发扬下去。现在国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支持力度特别大,制作芦笙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最关键的是让这项手艺得到传承。”王方元说。

王方元和队友在跳芦笙舞

身残志坚,乡村振兴路上不掉队

  杨通林,苗族,羊告村四组人,64岁,智力残疾二级,家庭人口8人,3个小孙孙还在读书。几年前的一场车祸对于这个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加上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家庭没有收入来源,开支困难。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国家不让我掉队,我也不会主动掉队。虽然每个月都可以领取养老保险,残联等相关部门也有资助,但我不能总是等国家的资助,还是要自己想一些出路。”杨通林说。

  经过与家人的沟通商量,杨通林于2023年办起了自己的养猪场。目前养殖有乳猪8头,仔猪40头,每年能有2万左右的经济收入。

杨通林在介绍养殖场运作情况

  羊告村远景

羊告村各族群众在跳芦笙舞歌颂美好生活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羊告村的人民群众深知只有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紧紧依靠自己的双手,通过辛勤劳动,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实现共同繁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 上一篇:凯里市洗马河街道:消防演练进酒店 拧紧消防“平安阀”
  2. 下一篇:凯里市洗马河街道多举措做好就业帮扶工作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