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培福村,寒意渐浓,坡坡岭岭却依然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10月18日一大早,培福村党支部书记粟银国便来到村委会,将会议室打扫一番,挂上“共建和谐边界·推进民族团结”的横幅,等候客人的到来。
“喂,书记,你们到哪儿了?”粟银国拨通了客人的电话。
电话那头,传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独峒镇独峒村支书吴平忠的声音。
培福村与独峒村山水相依,紧密相连,却分别隶属于贵州和广西两个不同省区。近年来,两村睦邻友好、边界协作日益加强。
按照事先约定,今天独峒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一行要来培福村参加边界联谊座谈会。
会上,双方围绕会议主题,就党建、产业发展、综治维稳、民族文化、移风易俗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建议。会议决定,双方要持续坚持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原则,加强沟通,增进友谊,交流经验,共商发展。
培福村是个水族聚居的村寨,有109户415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的具盘村、独峒村、林略村接壤。
“我们是水族村,周边的几个村是侗族村寨,但我们相处得好着呢!”粟银国介绍说,培福村与广西接壤的几个村虽然民族不同,但语言、服饰相通,文化习俗与生活习惯都基本接近,村民相互之间交流频繁,和谐融洽。
“我们每年举办芦笙会,都邀请周边的村寨参加,除了疫情那几年,从未中断过。”说起与周边村寨的文化交流,粟银国打开了话匣子。
每年的吃新节、春节、也月节期间,黎平县和三江县都会联合举办芦笙会、篮球赛等文体活动,两省毗邻村寨的各族群众欢聚一堂,共庆佳节。
“2022年春节芦笙会期间,我们村总共来了14支芦笙队,每支队伍大约有100多人,你方‘吹’罢,我方登场,笙歌震天,其乐融融,场面十分壮观。”对于那年芦笙会的盛况,粟银国记忆犹新。
让粟银国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年节日期间的某一天,有两支芦笙队不期而至来到培福村,给粟银国和村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那天晚上大约10点左右,村口突然响起欢快的芦笙进门曲。培福村村民纷纷涌出家门迎客,原来广西平流村的芦笙队大驾光临。”粟银国回忆道。
培福村的小伙们吹响芦笙迎宾曲,姑娘们唱起迎客歌,双方边走边吹,边走边唱,最后汇聚到了鼓楼前的广场上进行芦笙演奏比赛。一时间芦笙齐鸣、撼天动地,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
芦笙比赛结束,大家正准备摆桌吃饭,突然村口又响起了芦笙进门曲。原来,剑河县高定村的芦笙队也来到了培福村。
“寨老们紧急商讨‘应急预案’,增加了十多桌饭菜。”粟银国回忆说。
大家吹笙对歌,把酒言欢,一直持续到天亮。最后,平流村和高定村吹响感谢曲,培福村吹响送别曲,三地村民们在晨光熹微中依依告别。
昔日,培福村因与周边村寨土地交错,林地纠纷时有发生。
为破解接边地区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雷洞乡党委主动邀请广西村群众代表“同商共议”,将两地群众较为关心的文化交流、山林划分等作为重点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完善接边管理制度;统筹村“两委”、寨老、网格员等基层力量资源,成立接边村联合调解委员会。
培福村村民粟昌岁家有一块插花地在独峒村地界因路途较远,便委托独峒村村民帮忙管护飞地上种植的油茶树,后因年代久远边界模糊,导致发生纠纷。
联合调解委员会得知这一情况后,便约上双方当事人到实地进行调解,重新确认争议地块的分界线,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
如今,村内的事村里自行解决,村外的事联合调解委员会出面协调,两省毗邻的村寨群众关系融洽,亲如一家。
雷洞乡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当地群众自古有吃“油茶”的习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毗邻的广西群众茶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遂从广西引进龙井等优良茶叶品种种植,成效喜人。
培福村从广西三江引进新品种“福云6号”产量高,品质好,易收获,深受市场青睐。小小茶叶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近年来,培福村秉持‘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茶园365亩。”粟银国说,“除去化肥等费用,每亩茶叶纯收入6000-8000元。”
如今的培福村,民族团结、睦邻友好、产业兴旺,一幅村美、民富、人和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离开培福村时,村口的广播正在播放老调新词的民歌:阳光雨露润村民,莫负今日好光阴,民族团结记心上,兴边富民心连心……
【记者手记】
融而后通,破而后立。培福村与独峒村山水相依,紧密相连,打破“边界感”后,村民相互之间交流频繁、和谐融洽、睦邻友好、产业兴旺,以产业为纽带实现多向融合,兴边富民心连心,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国桢 杨峰 魏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