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侗寨,人勤景新。4月18日,天柱县冷水村村口一片繁忙景象。工匠们正忙着修建寨门,挖掘机的轰鸣声打破山村晨雾,与村民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几位老人站在一旁,眯着眼睛仔细看着现场施工情况,眼中满是期待。
“大家要加把劲,这寨门可是我们侗寨的脸面嘞!”冷水村党总支书记岑通燕边查看施工情况边说,“多亏大家积极捐款,寨门才顺利动工!”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作为北侗地区的侗族村寨,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令冷水村群众备受鼓舞,守护文化根脉的决心愈发坚定。
为守护侗寨千年文脉,自幼在冷水村长大的上海市委党校退休教授肖昌进等人与村“两委”商议,拟在入村要道“岑凸丘”处修建具有侗族特色的寨门。“这是我们寨子修建寨门的倡议书,诚盼各位乡亲支持参与!”肖昌进在村微信群里发出倡议时满怀热忱,很快得到了村里乡亲和在外游子的热烈回应。
“这个必须支持!我捐5000元!”远在两百公里外的凯里任教的龙昌壁第一个响应。“我捐1000元,麻烦登记一下。”紧接着,另一位村民也发来红包。……一份倡议,唤醒乡情。微信群里信息声此起彼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着寨门修建事宜。一句句暖心话语、一笔笔捐款,饱含着对家乡建设的关心与支持。沉寂多年的侗寨,顿时掀起一场守护乡愁的“全民行动”。
蹲在家门口唠嗑的村民龙香华被手机“叮咚”声打断,他下意识地眯起眼睛,把脑袋往前凑了凑,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点在屏幕上,认真翻看着微信群里的消息。“盼了这么久,终于要修建寨门了!我必须出份力!”龙香华兴奋地猛拍大腿上,斩钉截铁地表态。话音未落,他已迫不及待地在手机屏幕上飞速点击,毫不犹豫地向片区联络员“嗖”地转了1000元红包。
冷水村微信群捐款接龙记录不断刷新:300元、5000元、200元……金额虽参差,心意却同等炽热。
村党总支副书记龙世岂的手机屏幕几乎被转账通知占满。“你看!有老人也有小孩,有在外面工作的,也有在家乡生活的,大家都积极捐款。目前,已经有300余户,捐款30万余元啦!”龙世岂向记者展示了村民捐款记录。
“村民们捐款的每一笔数字,都凝结着对乡土文化的赤诚之心,承载着守护文化根脉的坚定信念。”龙世岂说。
“没错!老少齐心,拧成一股绳,修寨门不只是盖座楼,更是守住侗寨的根与魂,留住大家心里的乡愁。”村委会副主任龙邦湖接过话茬,语气中满是动容。
“按照设计,我们新寨门将配以侗家传统建筑形制,在上面雕刻着各种蕴含民族文化的图腾,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龙世岂说。
夕阳的余晖为冷水侗寨染上一层暖金色,这份对家乡的深情在村微信群里悄然蔓延。群消息不断闪烁:有人提议在寨门旁立一块功德碑,有人围绕油漆配色热烈讨论,还有一笔笔捐款通知接连弹出……指尖传情,凝聚乡心。那些散落在各地的冷水村人,正用指尖传递着同一个信念:“建设寨门,就是守住乡愁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