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黎平县肇兴镇肇兴村,游客络绎不绝。有的在景区拍照打卡,有的走进田园体验农耕乐趣。近日,该村因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成效卓越,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份荣誉,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鞭策。”肇兴村党委书记、村民委主任陆卫敏表示,将继续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线,通过宣传教育、举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增强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近年来,肇兴村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村党委依托“三会一课”等常态化学习机制,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融入党员日常教育,提升党员干部开展民族工作的能力。通过设立“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推动党员在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中发挥表率作用。2024年以来,已开展政策宣讲、主题党课48场,覆盖党员群众超2000人次。
基于侗族传统“款约”文化,肇兴村创新推行“甲子联防制”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全村1273户划分为55个“甲子”单元,推选有威望的党员和乡贤担任“甲长”,负责政策传达、信息收集、矛盾调解与服务落实。这一机制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实现“小事不出甲、大事不出村”,有效促进了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村通过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在旅游高峰、农忙时节和民族节庆中提供秩序维护、交通引导与应急救助等服务,切实保障村民和游客的利益。在产业一线,党员带头成立“金女茶园”合作社,大力发展高山云雾茶,带动126户村民增收。党员陆勇妹创办非遗工坊,致力于侗族蜡染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带动30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作为侗族文化核心区和知名旅游目的地,肇兴村积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使旅游业成为促进经济、增进团结的重要纽带。”陆卫敏说,目前村里还组建专业民族文化演艺队,打造“侗族大歌实景演出”等文化体验项目,既让侗族大歌、侗戏等非遗焕发新生,也为20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双赢。
节庆活动是促进文化交融的重要平台。肇兴村深入挖掘侗年、萨玛节等传统节日内涵,创新推出“丢卣卣”、“打花脸”、百家“长桌宴”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参与互动,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此外,村里还积极承办“贵州红·山水越野挑战赛”等省级体育赛事,将侗族摔跤等传统体育元素融入现代赛程,展示民族体育风采。同时大力发展“侗族文化研学”等深度文旅产品,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全寨”的抱团模式,让更多村民共享旅游红利,夯实民族团结的经济基础。
这几年,肇兴村积极争取各类资金,特别是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实施民生改善工程。目前完成道路硬化、消防改造、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12个,改造升级民宿38家,培育示范民宿5家,显著提升村容村貌与生活品质。
借助东西部协作,村里建设了非遗工坊集群、电商服务中心等平台,推动侗绣手包、蜡染服饰、优质茶叶等特色产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幅达30%。东西协作不仅带来经济效益,更促进人才、技术和观念交流,为民族团结注入新活力。
文化是民族的根魂。肇兴村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将侗族大歌、侗族乐器等非遗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组建“小小传承人”队伍,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夏令营”等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与此同时,肇兴村积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成功举办“黔湘桂鄂四省区侗族大歌邀请赛”等区域性活动,邀请周边省区侗族同胞和各界朋友以歌会友、以赛传情,构建起区域文化协作与情感交融的新平台。
荣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是肇兴村久久为功、团结奋斗的结果。未来,肇兴村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深化创建成果,探索更多有益经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侗乡绚丽绽放,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