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在科技馆,却能亲手组装航模;未曾见过战机轰鸣,却能直观看懂飞行原理。8月17日,一场“沉浸式航空科技盛宴”空降锦屏县敦寨镇新城社区——这场由贵州省机械电子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院与共青团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委员会联袂打造的科普活动,让50余名社区青少年在“看、听、做、玩”中,触摸航空科技的温度,让飞天梦想照进现实。
“飞机翅膀为什么能托举几吨重的机身?”“军用机和民航机的‘心脏’为什么不一样?”活动现场,讲解老师以贵飞研制的“山鹰”教练机、“鹘鹰”战斗机为“活教材”,用3D动画拆解飞机从设计到试飞的全流程。从机翼升力的产生原理,到发动机如何“发力”推动飞行,老师用“放风筝靠拉力,飞机靠升力”这样的生活化类比,让复杂的航空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当讲到亲身参与“山鹰”首飞试验时,“每一个零件都要经过上千次测试”的细节,让孩子们忍不住瞪大双眼:“原来造飞机这么复杂!”
“尾翼就像船的舵,决定飞行方向;机翼对称才能不跑偏。”老师拿着飞机结构图,边讲边示范。孩子们分组围坐,对着零件盒拼装、调整,时不时举手求助。当第一架航模组装完成,8岁的龙运阳举着作品转圈:“我这架能飞多高?”眼里的兴奋藏不住。
高潮在航模飞行表演中到来。固定翼航模呼啸着掠过头顶,拉出的彩色烟迹在天空画出弧线;3D特技航模突然悬停,接着一个翻转,引得现场尖叫此起彼伏。“这是利用空气动力学改变受力方向。”老师的解说混着欢呼声,成了最生动的“飞行课”。孩子们仰着头追着航模跑,嘴里念叨着“太酷了”“我以后也要造飞机”。
活动落幕时,孩子们像一群待飞的“小飞机”。“比起知识,更想种下一颗‘想飞’的种子。”活动负责人说。在新城社区这个易地搬迁安置点,这场航空科普不仅是一次科技启蒙,更用触手可及的体验告诉孩子们:梦想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而这颗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未来长出翅膀,载着乡村少年的憧憬,飞向更广阔的天地。(龙 煜 张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