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盛夏已去,初秋渐凉,但黔东南州的城乡风貌、自然风光依旧美不胜收。
行走在各县(市)的街头巷尾,一个个精致美观、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城市公园、慢行步道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成为城市居民休闲锻炼的绝佳去处。
“有了这个广场,每天茶余饭后都会来散步、锻炼身体,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家住从江县丙梅街道北上新区的居民吴国书口中的广场即是该县精心打造的“鼓楼广场”。
近年来,从江县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就广场公园的功能和特色征求民意,因地制宜,围绕原有古榕及都柳江畔进行打造,将其由单一的绿化功能向景观、文化、休憩、生态、康体等复合功能转变升级,突出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属性。提质升级后,已成为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到从江县后必去的休闲观景场所。
这是黔东南州以“小切口”撬动“大民生”,加快城镇建设,用“绿色资产”赋能城市发展,推动“和美城乡四大行动”走深走实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绿色是城市发展的最美底色。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建成一批“口袋公园”、打造一批“绿色走廊”、修复一批“绿化设施”、创建一批“城镇名片”,建设宜居、绿色、韧性、人文城镇,通过“绿色空间”提升城镇“生态颜值”,助力城镇精致管理。
坚持“因地制宜、便民亲民”,黔东南州将城市边角地、闲置地、废弃地、荒地、附属绿地和拆违腾退的空地建设“口袋公园”;并结合区位特点、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功能需求等情况,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配套适宜老年休憩、青年锻炼、少年游乐设施,采取“见缝插绿”的方式,合理配置乔木、花灌木等,打造“一园一品”主题公园,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城市绿地系统,有效推动城市“闲置空间”向“闲适空间”转变。
依托城镇交通路网,黔东南州以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健身、绿色出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区位及环境景观风貌,将城市绿道分为城镇型和郊野型两种类型,分类建设游径系统,游径两侧设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配备商业、游憩、科普教育等设施,有效补充、完善城镇居民休闲游憩场所,打造了一条条受市民群众青睐的观光道、健身道、幸福道。
“治愈人的不一定是诗和远方,也可以就近去公园玩一趟。”在凯里市,随着游方谷生态公园、东湖湿地公园、262环岛街心花园等相继建成对外开放,市民们纷纷发出如此感叹。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全州上下真抓实干、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的坚持与努力。
今年以来,黔东南州按照城镇精致管理要求,一手抓园林绿化建设,一手抓园林后期管护,采取“人工+机械”的养护方式,定期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养护修剪、苗木空株(死株)补植,花台、树池等绿化设施修复,保障绿化树木及设施安全、美观、整洁,逐步实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州共修剪、清理绿化带长度395千米,修复花台、树池917个,裸土补植面积5.8万平方米,清理苗木死株1.1万株,补植空株3.97万株,修剪危树危枝6000株。
为推动城镇精致管理提质升级,黔东南州还通过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园林城市(县城)或城镇,统筹推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建设,创建了一批城镇名片,不仅提升了城镇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还实现了“绿色资产”赋能城市发展。
“目前,我们成功创建贵州省园林城市有凯里、施秉;创建贵州省园林城镇有黄平旧州、凯里下司;正在推进‘创园’申报的还有台江施洞等。”据黔东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持续拓展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新空间,满足居民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的新需求,黔东南州正立足资源禀赋,发掘地区特色,打造整体协调、地域文化突出、空间体验丰富、功能活力十足的“绿色空间”,以提升城镇的“生态颜值”。
如今,黔东南州以公园绿地、街巷道路、停车场绿化为重点,全力推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各县(市)先后建设了生态体育公园、湿地公园、绿茵广场等城市公园;优美的环境,不仅能看到了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城市新貌,还感受到当地所有父老乡亲的生活更加温馨了,也更加团结了。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口袋公园、小微公园135个,共有城市绿道442公里。截至2022年底,全州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14%、建成区绿地率38.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13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