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桥头堡”建设机遇 高水平推动对外开放——黔东南州破题内陆开放新路径为高质量发展增动能
时间:2025-04-07 09:28:52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开放也是重要的营商环境。贵州要用好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动融入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

  作为贵州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近年来,我州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以交通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产业协同为纽带,以文旅融合为特色,书写着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时代答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贵州省打造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规划》提出,以“人享其行、货畅其流”为目标,围绕产业发展、群众出行,推进客货集散中心建设,稳步提升综合枢纽服务水平能力。

  近年来,我州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雷榕、剑榕、剑黎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为黔东南构建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贵广高铁提质改造完成后,贵阳至广州高铁运行时间压缩40分钟,“桥头堡”核心区(黎从榕片区)至广州最短仅需3个小时左右;清水江平寨、旁海航电枢纽等水运通道建成投用,都柳江、清水江水运州内段逐步打通,“北入长江、南下珠江” 水运通道体系日渐完善……一条条“天堑变通途”的交通动脉,让黔东南从“西南腹地”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入黔的“第一站”。从江、黎平、榕江等地凭借“高铁+高速”的立体交通网络,成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资源流动的“桥头堡”。

  在从江县贯洞镇佛黔共建产业园内,企业生产旺,厂房建设忙。这座由佛山市对口帮扶建设的产业园,总投资2.16亿元,一期2.2万平方米厂房已交付使用,二期计划2025年年中完成验收并交付。园区采用“政府引导、国企担纲、市场运作”的创新模式,聚焦大健康与中医药产业,已吸引多家优质企业入驻。“产业园的‘筑巢引凤’不仅缩短了企业落地周期,更通过‘联合招商’机制,将大湾区管理经验与本地资源深度融合,优势互补。”黔东南州金锐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浩宏坦言。

  在黎平县,由佛山医药控股有限公司、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建的天麻定制药园生产基地正顺利推进中。“我们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程中,全方位捕捉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外溢的势头,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同时全面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开展招商活动,推动天麻、茯苓等中药材集聚式发展,奋力将黎平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林产品供应区。”黎平县林业局林下经济办负责人赵光忠介绍,目前,该县的生态天麻在大湾区市场供不应求。

  产业协作,让黔东南的开放步伐愈发矫健。通过“大湾区企业+黔东南资源”、“大湾区市场+黔东南产品”等模式,两地合作日益紧密。大湾区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广阔市场,黔东南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产品,双方围绕农业、新型建材、新能源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力,共同打造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互利共赢。2024年,黔东南引进大湾区产业项目81个、到位资金43亿元。

  如果说产业协作是开放的筋骨,文旅融合则是黔东南叩响大湾区大门的文化名片。依托“泛珠三角四小时经济圈”和“黔中三小时经济圈”辐射范围优势,黔东南成了众多游客的旅行首选地。黎平肇兴侗寨通过“非遗+节庆”“非遗+研学”模式,举办谷雨节、侗年节等品牌活动,助推景区旅游经济飞速发展,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游客37.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从江县紧扣“养心圣地·神秘从江”品牌,全面推进旅游与大健康融合发展,游客接待量从2014年的14万人次增至2024年的近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1亿元。

  在榕江县,火爆全网的“村超”赛事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乐乡村开发“足球研学”“非遗文创”等项目,吸引大湾区游客3万余人次;空申苗寨引入大湾区投资建设民宿集群,村民通过“名誉村长”机制与客商共建共享发展红利。“‘村超’不仅是一场足球赛,更是一条连接山区与沿海的纽带。”榕江县旅游发展中心主任何焕说。2024年,榕江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在招商引资方面,携手大湾区11家企业共同打造31个“村超”联名产品矩阵等,助力“村超”流量转化为当地经济“增量”。

  开放的底气,离不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我州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大改善三年行动,对标大湾区建设营商环境“先行区”试点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9项。着力以审批代办、工程项目联合审批提升“企业之家”服务能力,新招引项目代办服务覆盖率达100%;建成“贵商易”黔东南专区和“桥头堡”云服务厅;办理佛山、珠海等大湾区城市“跨省通办”业务20万件。

  谋创新、扩开放,如今的黔东南紧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州形成以打火机、服装、羽毛球等为主的优势出口产业,并扎实推动以岑巩思州柚、施秉蔬菜、黎平茶叶等为代表的农产品走向“一带一路”国家,“乡村外贸”蓬勃发展。锦屏、岑巩、炉碧、三穗4个经开区纳入2024年全省开放型经济示范区外贸提升区。2024年全州完成货物贸易进出口超过10亿元、增长10.99%,服务贸易进出口1000万美元、增长50.32%。

  记者手记:

  黔东南州以“桥头堡”建设为契机,探索出一条“交通引流、产业扎根、文化赋能、政策护航”的开放发展路径。对外开放,不仅是地理的联通,更是理念的对接、资源的互补和利益的共享。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速,黔东南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书写新篇章。(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1. 上一篇:以优良作风助力高质量发展—— 黔东南州各县(市)各部门有序推动学习教育开展
  2. 下一篇:繁花铺就致富路——黔东南赏花经济引领农文旅融合新风尚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