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黔东南的山野田间被丰收的色彩铺满——凯里黄金李缀满枝头泛着金芒,剑河红心猕猴桃裹着绒毛藏于藤蔓,榕江冬瓜垂挂竹架尽显饱满,麻江脆柿打包待发满含喜气……从瓜果到鱼粮,从林下作物到田间蔬菜,特色产业成为带动农户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浓墨重彩地铺展。
在凯里市炉山镇平初村生态水果种植基地,阳光透过果林,洒在缀满枝头的黄金李上。基地负责人黎坤和一早就接到老客户的订单,正组织工人加紧备货。“今年60多亩李子全部进入丰产期,预计能收1万公斤,收入挺可观。”他笑着说。近年来,通过科学种植和品牌打造,黄金李已成为平初村的“金果果”,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带动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与此同时,剑河县岑松镇平加村的红心猕猴桃也迎来采摘旺季。果园里藤蔓交织,果香四溢,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体验采摘。“我们一直坚持人工除草、施用有机肥,品质好了,自然有回头客。”基地负责人邰武道出他经营的理念。在岑松镇,猕猴桃、草莓、樱桃等精品水果不仅带动增收,还促进农旅融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在榕江县寨蒿镇平定村的冬瓜基地里,一个个硕大的冬瓜垂挂在竹架间,长势喜人。“这是第一次种,没想到这么成功!”基地负责人石稳昌兴奋地说,70亩冬瓜预计亩产超万元,已有外地客商前来订购。更令人欣喜的是,基地计划在冬瓜收完后接茬种植油菜,提高土地利用率,探索“轮作增效”的新路径。
麻江县贤昌镇高枧村的太秋脆柿迎来了首次外销。村干部和村民正忙着将印有“柿柿如意”的礼盒发往省外。“通过驻村干部宣传,我们的脆柿、锌硒米都提前拿到了订单。”村党总支书记徐锡洪介绍。以“党建+产业”为抓手,高枧村正打造“状元福地”特色产业名片,推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
在天柱县凤城街道祥和村,稻浪起伏,鱼游田间,“稻渔共生”系统迎来又一个丰收年。“村里90%的田都采用了这个模式,稻好鱼肥,一亩多收!”祥和村党总支书记蔡之洋说,去年全村稻渔产值超20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还发展生态鱼养殖,前八个月增收2万余元,目前这种绿色循环农业,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镇远县金堡镇贵界村,村民们正在山林间采收茯苓。“一天务工能挣150元,还能照顾家,比外出强多了!”村民吴绍兴满意地说。近年来,镇远县依托国储林资源,引进企业规模化发展茯苓种植,目前示范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年产值超过300万元,带动务工3800余人次。“2025年预计全县茯苓产值可达1200万元。”县林业局工作人员王家满表示。
岑巩县天星乡山岗村的辣椒基地迎来丰收,由佛山中椒农业集团引进的G19品种亩产突破1500公斤,全村总产值预计达140万元。基地创新引入载重100公斤的无人机运输,田间至收购点仅需2分钟,效率提升超10倍,大幅降低人工与损耗成本,构建起高效“采—运—销”闭环。辣椒产业成为增收和就业“强引擎”,目前已带动800余人次务工,并通过“订单农业”模式提前锁定价格和销路,让农户安心生产、稳定增收。
从“稻渔共生”的绿色循环,到“农旅融合”的多元创收;从“党建引领”的产业抱团,到“科技赋能”的效率提升——黔东南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用科学种植提品质、用品牌打造拓市场、用模式创新增效益。如今,这里的特色产业不仅是农户增收的“摇钱树”,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