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非遗盛宴庆华诞 “鼓”韵思州颂丰收
时间:2025-10-02 19:03:17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10月1日,岑巩县以一场气势磅礴的非遗盛宴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从清晨的战鼓游演到午后的擂台争锋,一场融合“国庆红”与“非遗韵”的文化盛典在全城铺展。

    当天上午9时,伴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雄浑鼓点,一辆写满祝福语的主题花车缓缓驶出县城区的万福南路。“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征途漫漫 唯有奋斗”“古韵思州 稻香岑巩”等标语熠熠生辉,标志着本次文化周的重头戏——战鼓游演正式启动。


  当天,18支身着民族盛装的展演方队整齐列阵,从万福南路出发,途经新兴大道、㵲水路、迎宾大道,最终抵达县体育公园进行集中展演。沿途广大群众自发驻足,他们或挥舞红旗,或拍照留念,有的跟随队伍缓步同行,有的全家老少齐上阵,共同见证这一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多的非遗表演,真过瘾!”市民徐小兰一边用手机记录精彩瞬间,一边感慨,“老人看了忆往昔,孩子看了懂家乡。这才是属于我们的节日味道。”

  巡游中,各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轮番亮相。思州金钱棍队员手持彩棍,随着节奏上下翻飞,清脆节拍与雄浑鼓乐交织成一曲民俗交响;羊桥摆手舞代表队踏着铿锵的节奏,身姿如柳絮随风摆动,裙摆银光与现代街景共绘时空叠影;国旗方阵中,学生们手中的鲜红旗帜迎风猎猎,成为整条街道最耀眼的色彩,象征着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深度融合。

  巡游队伍中,最为震撼的当属思州战鼓方队。队员们身披仿古战服,双手紧握鼓槌,鼓声时而急促如万马奔腾,时而舒缓似溪流低吟,在激昂与沉静之间,敲响了千年文明的回音。

  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思州战鼓又称“夜郎战鼓”,已有千余年历史,被誉为承载思州文脉的“活化石”。它不仅是节奏的艺术,更是族群记忆的情感载体,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共鸣。

    对许多参与者而言,这场巡演不仅是展示技艺的舞台,更是一次身份认同的回归。黔龙土司战鼓队队员田田额头沁汗,手中鼓槌却愈发有力:“我喜欢这股热闹提气的劲儿!现在村里50多人组成了战鼓队,只要有演出就积极参加。不光锻炼身体,还拉近了邻里关系,感觉自己也在为家乡出力。”

  当日午后,文化热潮再掀高潮。13时30分,随着一声穿云裂石的鼓响,思州战鼓大赛在县体育公园绿茵擂台上正式开赛。来自全县各乡镇及周边县市的300余名鼓手齐聚一堂,九支从首届“寻脉思州·活力思旸”文体旅活动中脱颖而出的精英队伍展开激烈角逐。比赛现场,鼓槌翻飞、锣钹齐鸣,声浪如潮,震撼人心。

  比赛不仅考验鼓点精准与节奏掌控,更注重阵型编排、情绪表达与文化叙事的整体呈现。刚劲威严的武士列阵,欢腾喜悦的百姓同庆,在传统鼓艺与现代舞台艺术的融合中,这项古老民间艺术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经过综合评审,最终,龙田老年大学吉祥战鼓队荣获一等奖。

  “我们连续五年举办‘思州战鼓文化活动周’,就是要借国庆这个全民共情的重要节点,把非遗变成可感、可听、可参与的生活日常。”岑巩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刘泉表示,非遗不应只是陈列在展柜中的“遗产”,而应是“活着的传统”。它要“活”在节日里,“热”在群众中,“传”在代际间。

  近年来,岑巩县坚持“文化赋能发展”战略,深入挖掘“思州文化”核心资源,推动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城乡建设、民生改善深度结合。通过打造“思州战鼓”品牌IP、开发非遗研学线路、建设民俗体验基地等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辨识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目前,全县已组建30余支战鼓队伍,覆盖11个乡镇(街道),队员人数从二十余人至八十人不等。每年通过“文化周”“争霸赛”等平台,吸引上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全县已形成“人人知鼓、家家听鼓、村村有鼓”的浓厚氛围。(周燕 陈昆 吴朝坤 黄彩云 杨云)

  1. 上一篇:从江:侗族大歌节百村歌唱大赛开赛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