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已然成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一环。岑巩县凯本镇立足实际,做实 “后半篇文章”,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管理模式,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群众家中,有效解决农村污水直排难题,以 “小切口” 撬动 “大民生”,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升级”。
走进凯本镇四季村,便能看到污水管网建设正在紧张施工,工人们三五成群,相互协作,有的取土开沟,有的忙着修整沟底,还有的正在埋设管网,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我们是从2024年11月启动管网安装工作,目前整个凯本镇的工程进度已经完成了 50%,部分管网甚至已经可以正常投入使用了。”现场施工负责人杨正荣介绍。
据了解,此次污水处理工程采用“小集中 + 分散式”治理模式。在散户房屋周边就近修建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统(设施),将主要污水管连接至农户家中的化粪池及厨房、洗浴间的排水口,全面收集农户家产生的黑水、灰水。污水经由该收集治理系统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贵州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52/1424-2019)中的三级标准,达标后的尾水便可就近排入附近的排水沟或用于农田灌溉。
“以前,村里的污水、粪水没处去,都直接排进河里,污染了河水。现在好了,政府给我们免费安装污水管网,这样污水就不会排到河里面去,环境就能变得越来越好,我们打心眼里支持,这政策真是太棒了!” 村民尹治林高兴地说。
据悉,该污水处理工程预计投入资金1600万元,旨在实现全镇 9 个村(居)污水处理系统覆盖率达到 100%,并力争于2025年底全面竣工,彻底解决污水横流问题,推动农村黑臭水体得到有效治理。
“这套污水处理工程具有诸多优势,它无动力驱动,日常维护简便,运维成本低廉,占地少,无需大规模铺设管网,而且相较于传统污水处理方式,投资可减少40%-50%,处理系统建成后还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杨正荣说。
不仅要改善 “面子” 颜值,更要夯实 “里子” 根基。该工程建成后,污水处理系统将交付村民自行管理维护,这既能增强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感,对农村环境保护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同时又能减轻当地政府部门后期的运维工作压力,有利于构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惠民、利民,政府主导建设、群众参与管理维护的良性模式。
近年来,凯本镇立足镇情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镇推开的推进策略,扎实稳步地开展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寨貌整治等一系列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同时,该镇还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庭院经济,逐步建立并完善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社会共治” 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持续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深化全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体制机制改革,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共建宜居美丽家园,全力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的 “生态养生康养型” 新城镇。
一个 “小切口”,精准切入污水治理要害。它们汇聚起来,让污水归“净”,为大地添绿,以务实之举书写生态惠民新篇章,奏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美妙乐章。
“接下来,我镇将聚焦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的民生领域,把‘为群众办实事’当作‘重头戏’,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列为重点工作。从‘小切口’入手,做实民生‘大文章’,当好民声‘接收器’、民事‘解答器’、民生‘促进剂’,用一件件民生‘小实事’托举起百姓‘大幸福’。”凯本镇副镇长田永英说。(吴念 吴朝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