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四年前说起。
2021年7月村级换届,一名叫王光弟的苗族青年当选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党支部书记。接过接力棒,王光弟向群众递交一份“自白书”——《我与排倒村的“3道考题”》。
“从何做起、怎么做、做成什么样?”直白三问,考量干部的智慧、责任与担当。村党支部首当其冲第一件事——带领群众移风易俗。
丹寨县扬武镇排倒村、排莫村、争光村、宰沙村、乌雄村及排调镇双尧村,与黔南州三都县普安镇高硐村,山水相连,有着诸多相同习俗。当地村民过节、聚会或参加庆典活动时盛装白衬衣,俗称“白领苗”。
“白领苗”因地域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长期以来大操大办现象普遍存在。尤其丧事,多牛祭祖状况相当突出,有的家庭操办一台丧事就花费7-10万,负担十分沉重。
陋习改变,最直接、便捷的方式是七村连成一个大家庭,攥指成拳,互相监督又相互搭台唱戏。

(图为白领苗“除陋习、树新风”文明倡导座谈会)
2023年初,“七村联盟”启幕。在“党建+”这面旗帜下,大家心手相连力出一孔。起初,遭遇的阻力不少,群众的抵触情绪不小。历经一番灵魂碰撞,冰雪渐消融,云开见日出。
第一步,发出倡议。各村分别由村两委牵头,召集党员、村组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村工作队、寨老、公益性岗位人员通过 QQ、微信、寨寨响广播、横幅、小册子等全覆盖宣传动员。发放《“除陋习·树新风”告知书》及文明新风倡导信600 多份,召开院坝会20余场次,冰冷的氛围渐渐暖热。
第二步,入户劝导。谁家有红白喜事,第一时间“1名村干+1名党员+1名寨老”入户。最难啃的骨头,是“牛”的问题。白领苗尊崇鼓藏文化,老人离世须用水牯牛祭奠。选牛极有讲究,线索、角、尾巴都要好,架子高大、模样雄壮。这样的牛在市场上价格比一般牛贵,卖家知道买家用途后,借机喊价。一条成年牯子牛,卖价2万至2.6万元之间,肉价约50元每斤。一养牛户告诉记者,不久前他的一条牛卖了7.86万元,肉重260斤。掐指一算,肉价竟高达每斤300余元,着实让人惊诧不已。问其个中缘由,牛分几个等级,“保家牛”最值钱,条件好的人家会不惜血本买下。

(图为排倒村群众院坝会场景)
第三步,掐断链条。早在2012年,排倒、排莫两村率先联手整治“砍肉回礼”习俗。看到成效后,争光、宰沙、乌雄、双尧、高硐等五村纷纷效仿,“砍肉回礼”习俗的废除,系千百年来移风易俗的一大进步。借此机会,大伙盘算把切肤之痛的“送水吃”习俗也改了。“送水吃”又名“送逝者唠客”,由其子女带着逝者“灵魂”“走亲戚”,少则一星期多则10天半月,宰猪杀羊热热闹闹胜过节。

(图为白领苗第三次工作落实会场景)
2018年6月1日,记者巧遇家门口烧火烤“牛肉干”的阿金(化名)。肉眼看去,鲜肉在六七十斤左右。阿金,村里的贫困户,曾因一场重病致残,单身的叔叔聋哑与他住在一起。5月26日父亲去世,“再穷也要杀牛”,面子比干瘪的荷包重要。四个姑妈合伙送来一条牛,他又借钱买了一条。安葬父亲后,牛肉剩下不少,只好制成“牛肉干”……阿金笨拙地操作着,女儿帮忙往火里加炭,“牛肉干”发出阵阵清香。村干部介绍说,这“牛肉干”主家舍不得吃,烤好后存放起来,等到十数天后给父亲“送水吃”时拿来待客。
怪不是,虽然阿金很热情,可看不到他脸上一丝笑容。
2023年6月6日,七村两委班子碰头,就整治“白领苗”薄养厚葬事宜进行商议,下发《“除陋习·树新风”征求意见书》。6月20日,七村召开第二次碰头会,讨论通过《除陋习·树新风告知书》并向群众公示。同步分类召开院坝会、村组会,广泛听取意见,制定村规民约和签订承诺书。6月30日,七个村群众隆重集会,作表决心发言,集中拉开移风易俗大幕。
今天的白领苗,禁止一切低俗婚闹,立新木房与嫁娶喜酒不再杀牛,丧事“送逝者唠客”习俗也被取消。三年中来,七村喜事新办115起、丧事简办139起,减少杀牛136头,节约成本280万元。

(图为白领苗群众以歌舞为载体庆丰收场景)
负担减轻了,一心一意谋产业、促增收。2025年,排倒村集体经济提升至56万元,是2021年4.6万元的12倍;其余6个村,平均增长5倍多,人均增收1020元。

(图为白领苗妇女蜡染工艺制作场景)
白领苗56个自然寨3507户16790人,一起绘就了一幅看得见远方的文明新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