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溪侗寨:“功夫村”里的幸福模样
时间:2023-12-01 11:16:19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黔东南文明网    


  初冬的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虽然寒意渐浓,山山岭岭却依旧绿意盎然。

 共和村甘溪AAA级景区

  11月27日一大早,62岁的侗族村民刘兰冬背着背篓,来到村头自家菜园。不一会儿,她就摘了满满一背篓时令蔬菜,高高兴兴往村里的“合约食堂”送去。

  刘兰冬曾是村里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合约食堂”升级为旅游接待中心以来,她成了食堂的一名服务员。

  上班之余,刘兰冬还种了2亩蔬菜,养了几十只鸡。

  刘兰冬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种的蔬菜、养的家禽,大都销往村“合约食堂”。今年仅卖菜卖鸡的收入,就有4000多元。

甘溪合约食堂

  “‘合约食堂’真的太好了!”刘兰冬感慨地说,自从有了“合约食堂”,村里最大的变化是人心齐了,村风正了。

  刘兰冬口中的“合约食堂”,是村里的集体食堂。

  正是这个小小的食堂,掀起了甘溪移风易俗新风潮。

  甘溪侗寨共有112户538人,寨子依山而建、青山环绕,清澈的小溪穿寨而过,四季长流,故取名为甘溪。

甘溪侗寨民居以吊脚楼为主

  然而,曾经的甘溪村,因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村民滥办酒席、铺张浪费之风盛行。

  “三天两头有酒席,吃也吃不完!”说起以前村里滥办酒席现象,52岁的村民陶光涛一脸无奈。

  送出去的礼金多了,就得想办法收回来,于是各家变着法子办酒。

  这家母猪下崽了,要请吃酒;那家新安了一扇门,也要请吃酒……

  不仅如此,礼金也从以前的10元、20元,涨到后来的100元、200元,甚至更多。

  71岁的陶政炎老人有一本送礼记录簿。仅2014年,就记满了整整4页纸,总金额5700元,占了全家年收入的大半。

  “这五花八门的酒席再吃下去,只怕要永远过穷日子!”村党支部原书记陶光荣回忆道,2015年春节,村党支部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倡议修建一个集体食堂,将村里的“红白喜事”统一集中到食堂来办。

  “规范办酒,厉行节约,太好了!”消息像风一样在村里传开来。

 甘溪合约食堂

  全村100多户村民积极响应,共捐木230余立方米、捐工1100多天、捐款40多万元。历时一年,建成了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的两层村集体食堂。

  经村“两委”研究并提交村民大会讨论,规定除婚丧嫁娶外,其他酒席一律不准办,每次酒席不得超过20桌,每桌成本控制在200元以内,酒席用酒不得超过10元/公斤,烟不得超过15元/包,随礼不得超过100元。

  “食堂是村民合力办起来的,通过村规民约方式进行管理,因此取名‘合约食堂’。” 陶光荣说。

  “新婚快乐!百年好合!”几天前,村民陈守榜在村“合约食堂”举办结婚宴,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欢声笑语乐满堂。

  “真不敢相信,19桌酒席办下来,花费还不到1万元。”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让陈守榜夫妇和宾客都感到满意。

 村民在合约食堂里开心就餐

  为人情减负、给文明加分、为幸福加码,甘溪“合约食堂”“约”出了民心,“约”出了和美乡村新风尚。

  作为全国首个村级“合约食堂”,甘溪“合约食堂”迅速走红网络,并率先在黔东南州推广开来。截至目前,全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

  甘溪侗寨建寨已有600多年历史,寨内民居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吊脚楼,其中百年以上的木楼有30多栋。甘溪村民素有习武传统,武术文化浓郁,被誉为“功夫村”。

甘溪功夫队表演武术

  近几年来,甘溪“合约食堂”“建筑文化”和“功夫文化”逐渐被外界知晓,许多游客慕名而来,甘溪也顺势发展起旅游业。

  游客来了,如何才能接待好?

  甘溪人集思广益,决定把声名鹊起的“合约食堂”升级为旅游接待中心,打造“功夫山庄”“功夫客栈”“功夫菊”“功夫酒”等系列旅游项目和产品。

  接着,与旅游相配套的文化广场、观景长廊、乡愁记忆馆、研学中心等也相继建成。

别具风格的“牛棚民宿”

  记者沿着石子铺就的村道拾级而上,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民宿客栈映入眼帘,“牛棚民宿”“神雕客栈”“聚贤居”……各具特色,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民宿客栈由村集体经济公司统筹管理,周末和节假日客房供不应求。”共和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俐介绍说,目前村里投入运营的民宿有11栋,共有床位70多个,每个房间平均268元一晚。

甘溪景区游客火爆

  “我们这里,村民办酒席时是‘合约食堂’,平时就是农家乐‘功夫山庄’。”“合约食堂”负责人杨国先乐呵呵地说,如今慕名前来甘溪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在“合约食堂”品尝侗乡美食的游客爆满。

  今年国庆节,来自深圳的游客王琼一家,刚游完西江苗寨,就兴冲冲赶来甘溪侗寨,点名要品尝“合约食堂”的特色菜肴——甘溪煳米鸡。

  “鸡肉鲜嫩,煳米酥软,鸡肉与煳米融合的汤汁十分鲜美,这在其他地方是尝不到的。” 王琼对甘溪煳米鸡赞不绝口。

甘溪侗寨风景

  杨国先告诉记者,“合约食堂”选用的食材,都是当地村民自养的鸡、鸭,自种的蔬菜。此外,“合约食堂”还充分发挥旅游接待中心的优势,每年为村民代销蜂蜜、油茶、“功夫菊”“功夫酒”等农特产品达200多万元。

共和村三月三凤柚基地(姚宁 摄)

  “合约食堂”生意的火爆和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甘溪的产业发展。

  村里将“功夫菊”定为主导产业,精心培育“功夫菊”标准种植基地,打造“甘溪功夫菊”品牌。

  走进甘溪“十里黄金谷”,满坡的“功夫菊”向阳而生、美丽绽放,阵阵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清香,吸引游客纷纷前来观赏打卡。

  “去年我家种了20亩,产量5000公斤,收入达7万元。”聊起“功夫菊”,返乡创业青年陶绍兵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目前,全村集中连片种植“功夫菊”6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零散种植300亩。

采摘功夫菊(姚宁 摄)

  2022年,全村“功夫菊”产值达300万元,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0余万元,参与种植的100多户村民,户均增收5000多元。

  “十里黄金谷”的“功夫菊”,如今已成为甘溪人的“致富花”。

  走进甘溪侗寨,一幅村美、人和、风正、业兴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徐徐展开。

采摘柚子(姚宁 摄)

  这正是甘溪人当下的幸福日常,也是和美乡村的幸福模样!



  1. 上一篇:榕江县仁里乡:“党建+法治”铺就乡村振兴和谐路
  2. 下一篇:黎平县龙形街道:办好群众“关键小事” 成就民生“幸福大事”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