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信息《从江托里村:舞龙戏狮庆佳节》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舞龙舞狮怎么在月亮山巅的托里村出现?带着疑问,我想探一探这个神秘村庄。驱车沿着321国道上四寨河口,走在蜿蜒崎岖的柏油路上,犹如画笔在水墨画卷上游走。巍峨青山倒映在宽阔的都柳江面,像一轴墨色未干的油画,翠影千叠,江面被夕阳磨成了翡翠。
吴德军 摄
生态驿站
车辆如鱼儿在绿水青山中穿梭,一会就游到了托里生态驿站,一棵千年古枫树迎面扑来,茂盛的枝叶如一把大伞屹立路边,为托里人民遮风挡雨;伟岸的身躯更像一名忠诚卫士,守护着这一方净土。枫树下的风雨桥如一把天然座椅,坐落山巅俯瞰大地。坐在桥中远眺,连绵群山起伏峻峭,让人瞬间涌起“江山如此多娇”的豪迈;而“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淡然恬静,更能拂去车马劳顿,让人不禁感叹“景色好美”“天然氧吧”!路口边有一座凉亭,亭前伫立着一块椭圆形大青石,石头两面分别刻着“高跷之乡托里”“民间武术之乡托里”,似乎在告诉路人,托里村是个值得探访和研究的村寨。
吴德军 摄
托里鼓楼
离开生态驿站,沿着一条小溪逆游而上,穿过群山背面的峡谷和狭窄的山涧后,一幅世外桃源风景图呈现在眼前:吊脚楼依山而建、坐落有序;潺潺溪水穿寨而过,几声鸡鸣打破村庄的宁静,显得那么的空旷;屋前的菜地、农田、炊烟及飘出的糯米香,让人流连忘返。这就是托里侗寨,四面环山,极为隐蔽。村中耸立着一座鼓楼。据村中寨老回忆,村中鼓楼已经有200年历史,是村中兰姓先祖定居时修建的。由于时代久远,原来的鼓楼已经损坏于自然灾害中,经村民集体商议,2010年全村集资在旧址重建。托里鼓楼为全木质宝塔形结构,由古老杉木按照榫卯工艺建成,从底层往上共17层,利用瓜柱逐层收刹,每层八角翘檐楼冠,为人字形斗拱结构,有9个陶瓷宝葫芦串联而成的一线天立在楼冠顶端。各层檐板彩绘斗牛、踩歌堂、耕田、伐木、织布、节日、侗族大歌演唱等场景,以及熊猫、凤凰、鱼等动物图案。体现侗族儿女勤劳、好客、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也展现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中与自然和谐共生。
吴德军 摄
鼓楼正门上方,两条巨龙托着“高阁凌云”牌匾,是本乡高增村所赠,高阁凌云”寓意鼓楼高大,直入云霄。这四字不仅直观描绘了鼓楼的建筑形制,更承载着侗族人民在漫长岁月里与自然共生、抗争、超越,虽居山林却心怀高远的精神气质。大门两侧对联写道:“美轮美奂建就宏阁壮丽千秋,肯构肯堂经始高楼和风万里。”上联盛赞鼓楼建筑艺术精巧,历经岁月洗礼仍屹立不倒,彰显出侗族工匠的精湛技艺,也象征着侗族文化的源远流长、繁荣不衰;下联体现子孙继承先辈建房事业,从鼓楼奠基到建成,传承着托里侗、苗、汉等各族人民世代携手共建家园,国家安定团结的精神 。
民间武术
吴兴科 摄
老人们坐在鼓楼下,谈论着村里的武学传说,据寨老潘公金回忆,村里先祖来此定居时,户稀人少,村庄四周都是深山老林,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常有野猪、豹子等野兽出没,因此村民上山干活,需随身携带柴刀、镰刀、钉耙、锄头等工具,不仅为了干农活,更是作为还击野兽或土匪时的武器。清朝光绪后期,社会动荡、强盗猖獗,村民在担惊受怕中度日。为改变现状,年轻后生兰补认、兰老韩沿都柳江赴广东佛山拜师学武。学成归来后,他们将所学招式融入农活、打猎实践,又在抗匪中历练升华,逐渐形成以拳法为主、棍刀凳帕等器械为辅,按拳法变化出招,集防身、御敌、健身于一体的侗族武术体系,创立了托里村“六步”“丢棍”“横棍”“洪门归”等派别。各派随后在村中设习武堂传艺,以御外敌。解放前期,全村共有4家习武堂,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习武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托里村人民对武术的热爱,仍然代代相传,每逢佳节,武术表演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展现了侗族人民勤劳勇敢、踏实肯干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面貌。
吴兴科 摄
舞龙戏狮
鼓楼里有一张舞龙舞狮的活动图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很好奇在侗族里也有这样的活动?坐在鼓楼里的老人们介绍,每年春节和新米节,托里村都会开展舞龙舞狮活动庆祝佳节。全村共有两队人舞龙,男女生各舞一条。每条龙10人,9人舞龙身,1人撑龙宝(龙珠),龙身跟着龙宝舞动。舞龙时,一条龙从寨尾房子缓缓游出,另一条则从寨头田间山涧腾空而起,相向飞行,聚于寨中鼓楼,嬉戏缠绵,时而飞入云霄,时而金龙摆尾,时而腾云驾雾,热闹非凡。舞龙活动不仅体现托里村人民男女平等、夫唱妇随的和谐美满幸福家园,更体现侗族村寨男耕女织的朴素农耕文化。
托里村舞狮也很独特,一头狮子由6人组成,1人舞狮头,1人舞狮尾,狮子随着芦笙节奏而翻腾跳跃,狮子前后左右各有1人护卫,前后2人挥舞双刀,负责探路和断后,防止被偷袭,左右2人舞棍术,护卫侧翼。独特的舞狮表演,不仅展现出托里村团结互助、共同御敌、保护幼小的精神。
吴兴科 摄
吴兴科 摄
踩高跷
吴兴科 摄
据寨佬潘老文讲述,大约在明朝崇祯年间,社会动荡,托里侗族先民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苗朵”(现往洞镇托苗村)。为躲避战乱,众人被迫迁徙。逃难途中,既要防备土匪打劫,又要避开猛虎野兽侵袭,只能一路躲避。当跋山涉水来到四寨河口时,恰逢河水大涨,又无渡船,大家只能在原地焦急万分。眼看天色渐暗,紧要关头,有人发现一人踩着高跷缓缓走入河中,不一会儿便到了对岸。众人纷纷效仿,天黑时抵达一片荒地。这里青山环抱,溪水蜿蜒,大家便在此定居,逐渐发展成如今托里村197户、1022人的规模。
吴兴科 摄
从那以后,托里村每逢佳节都要踩高跷绕村行走,来纪念这个特殊的经历。高跷集养生与健身于一体,是富有情趣的乡土体育娱乐活动,深受群众喜爱。经过代代传承与发展,它逐步演变成如今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高跷装置一般由木头做成,下面一段木棍高的三尺,矮的一尺,上面有踏脚装置,一部分安在脚底,一部分拴在小腿上。踏高跷的人,装扮成各种历史人物,手持道具,双脚踩着木跷而舞。高跷,又有“高脚马”的称谓,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据《列子·说符》篇记载,高跷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宋国。(通讯员 吴吉荣)
吴兴科 摄
吴兴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