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护童心·“团”聚成长——雷山县构建“六位一体”暑托服务模式
时间:2025-08-18 09:43:37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雷山县妇联立足基层服务职能,精准聚焦县域内农村儿童家庭暑期“看护难、辅导难、活动难”问题,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构建“六位一体”服务模式,开办5个“家门口”公益暑托班,同步培育557个儿童团。暑托班紧扣儿童成长需求,打造“兴趣培养、视野拓宽、安全守护、心灵滋养”一体化服务体系;儿童团则以“自主管理、同伴互助”为特色,双轨并行织密暑期儿童关爱网,实现“安全兜底、成长赋能、护航无忧”目标。

  绘好一张蓝图,让资源从“碎片化”到“一体化”。县妇联牵头统筹资源,重点支持公益暑托班规范化建设。团委、乡镇、村(社区)按职责协同推进,共同构建“妇联+未保+团委+乡镇+村两委”五方联动机制。县妇联统一规范暑托班场地、人员、课程、安全要求,并指导儿童团在安全前提下自主管理活动,推动两类服务规范化、差异化运行,确保资源高效联动、服务同频共振。

  用好一批场地,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村“两委”发挥“熟人社会”优势,通过“腾、挪、借、改”各显其能,积极协调利用村内儿童之家、闲置教室,动员村民开放自家堂屋、改造提升农家书屋等场所,为儿童团提供安全活动空间,为暑托班落实规范化场地。通过简单配备必要设施,以低成本实现“办大事”目标。同时,坚持每日清洁场地,配置基本消防器材,努力确保“场地安全、家长安心”。

  建好一支队伍,让志愿服务精准服务乡村孩子。以“本土+高校”双线动员模式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实现服务精准供给。凝聚本村退休教师、村干部、非遗传承人等本土力量,发挥其教学经验丰富、沟通便利、擅长民族技艺的优势,助力暑托班、儿童团;通过电话动员和自主报名形式吸纳高校大学生,鼓励他们发挥特长,为志愿服务注入青春活力。多方力量合聚,共同为乡村儿童传递知识与希望,形成“经验传承+青春赋能”的良性互动。

  育好一个团队,激活儿童自主管理“内驱力”。在儿童团中积极推行儿童自主管理模式,通过推选有担当的儿童担任团长、副团长,引导其策划、组织兴趣活动,营造“我的活动我做主”的氛围。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提升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和创造力,收获成长。

  定好一套课程,让公益服务“有趣更有用”。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紧扣安全筑基、学业支持、趣味拓展、实践赋能四大主线。定期开展“安全微课堂”,传授防溺水、消防安全、自护技巧等,筑牢安全防线;“面对面”作业辅导,巩固学业基础;趣味活动融合民族特色,唱苗歌、吹芦笙传承文化,开展体育运动强健体魄,手工课程激发创造力;参与村居环境治理等事务,培养责任感。多元课程既守护安全、巩固学业,又激发兴趣、传承文化、培育品格,全方位滋养乡村儿童成长。

  做好一套服务,让供需对接更精准。针对农村儿童暑期“无人看、作业难”的突出难题,县妇联积极探索服务模式,通过简化流程,实践“家长点单、妇联派单、志愿者接单”的响应机制。开班前调研明确作业辅导、兴趣活动需求及儿童对“同伴互动、自主活动”期待。开班后迅速匹配资源,作业辅导由退休教师、大学生承接;兴趣活动对接技能志愿者(非遗传承人、特长老师等)。暑托班、儿童团成员根据兴趣参与分组活动,实现“大带小、小促大”的良性互动。

  目前,5个公益暑托班每日稳定服务120余名儿童,已开展活动20余场、托管超400小时,同步培育的557个儿童团累计服务1.7万余人次。家长反馈,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变得更加开朗自信了。(赵芬芬 刘春桃)

  1. 上一篇:凯里市文化社区:“三线”联动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
  2. 下一篇:锦屏县三江镇:以“三个坚持”构建关心下一代工作新格局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