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龙额镇:“一核两体六抓”模式提升乡村治理新效能
时间:2022-03-16 09:28:18    

  近年来,黎平县龙额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深化“寨管委”为主体、革新《村规民约》为载体,狠抓人居环境整治、街道秩序整治、移风易俗、公路管护、综合治理和产业兴旺等基层治理工作量质齐升的“一核两体六抓”模式,把基层治理的“末梢”打造成为村民安心的港湾,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坚持党建引领为核心,“领”出基层治理新模式。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个“牛鼻子”,以《黎平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五年行动方案》为契机,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一是镇级主导。成立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农村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要求,分时段细化基层治理措施和清单,推动20个村“两委”带动88个自然寨共同抓落实。二是村级主抓。由村党支部牵头对基层治理各项工作划分任务到组、责任落实到人,通过支部带领党员,党员发动群众的方式调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三是网格主推。利用网格员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将“网格+党建”和乡村治理等工作紧密联系,实现农村社会治理和基层党建同频共振。截至目前,20个村共划分114个网格区域,推动基层治理由面向点延伸。

  以“寨管委”为主体,村规民约为载体,“管”出乡村振兴好家园。一是建立自治主体。按照“3+N”管理模式组建“寨管委”,把思想素质好,有威信和群众基础,有一定议事、协调、组织活动能力的党员群众纳入“寨管委”委员,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通过强化日常管理促进作用发挥,提升村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管护水平。二是完善自治指南。各村在结合实际草拟《村规民约》初稿基础上,通过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和召开会议修改完善等程序,将《村规民约》作为全体村民共同拟定和共同遵守的行为缔约,形成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社会综合治理、公益事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的和谐氛围。三是共建美好家园。成立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等5个志愿者协会,村“两委”向红白理事会、巡逻队等组织成员颁发聘书或在村内张榜公布,划分责任区域,定好岗位职责,实行排班制管理。

  六项治理机制齐手抓,“抓”出乡风文明新风尚。一是抓环卫整治促提升。各村由第一书记、村干分片进包保,定期组织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对村寨开展评比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定期选树一批“卫生文明户”和“好媳妇”。二是抓街道治理维秩序。整合综治、司法、安监和派出所等部门对违停车辆和占道经营的店主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停车辆按照村规处以罚款;积极引导摆摊群众到指定区域经营,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管理。三是抓移风易俗树新风。组建红白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监督的形式,形成“红白喜事报备”制度,按照“谁办事、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违反、惩处谁”的原则,切实深化

  移风易俗,减轻群众人情负担。四是抓公路管护保安全。将全镇122条公路按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给20个村,将管护区域划分到小组、自然寨、网格或房族,明确管护职责。定期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公路治理工作中来。五是抓综合治理提水平。发动护林员、寨老、党员志愿者和做事公平公正的青年为成员的社会治安巡逻队伍,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截至目前,共在88个自然寨建立88个小分队,排查整改隐患34次,调解矛盾86起。六是抓产业兴助振兴。通过“村社合一”合作社带动群众由散户实施模式向村集体和合作社集中实施模式转变,重点发展黄牛养殖、钩藤种植、油茶种植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由点向线、由线到面发展,近年来发展钩藤种植12000亩,油茶新建8375亩,2021年突破4万亩的目标,新建黄牛养殖基地2个,在建生猪养殖基地1个。

  1. 上一篇:锦屏县铜鼓镇:三举措提高村级班子战斗力
  2. 下一篇:美丽台江的司法守护——台江法院贯彻“两山”理念工作纪实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