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民族文化+旅游”助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2-04-06 09:10:49    

  “十三五”以来,黎平县民族文化旅游累计接待游客688.4万人次,年均增长15.28%;累计综合收入64.86亿元,年均增长25.21%……

  一组组亮眼的数字因黎平文旅人的辛勤努力,而变得生动隽永。近年来,黎平县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弘扬利用,以中国传统村落为平台,以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抓手,依托丰富的侗文化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效推动了全县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传承 夯实文旅融合基础

  举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论坛,整理出版《金汉烈美》《古老的侗款社会》《百节之乡-黎平》等侗民族文化系列丛书,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奠定基础。

  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完成第二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2个、展示馆2个、传承基地3个、传习所4个。加强民族文化人才培育,完成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第四批(184人)县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实施靛染、非遗文化知识培训3次136人次。

  加强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活动,在肇兴小学、肇兴中学、岩洞小学、岩洞中学开展侗族大歌等非遗文化进课堂活动,完成肇兴中学校园传习所软件建设。

加快传统村落建设 促进文旅融合升级

  加快打造黄岗、四寨、堂安等3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形成以肇兴村、堂安村、黄岗村、四寨村为重点,辐射纪堂、上地坪、铜关、述洞等传统村落集群。

  实施了黄岗村省级旅游示范村生态廊道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实施了黄岗村、四寨村和堂安村停车场、步道、排污管道等部分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传统村落基础设施改善,实施肇兴、堂安、滚正、黄岗等民宿产品开发,近年来共开发民宿313家,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持续吸引中外游客来黎旅游。

强化民俗节庆培育 打造文旅融合品牌

  深入挖掘整理民族传统节日,打造“百节之乡”旅游文化IP。组织实施侗族大歌生态保护试验区项目,举办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吸引100余支队伍报名参赛,激发了侗族大歌传承保护的积极性。

  积极承办“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2022年全国乡村“村晚”暨贵州云匠村晚活动,通过线上直播,向全国观众展示了黎平侗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当天吸引全国240余万人围观。

  通过活动补助的方式,鼓励群众自办节日,培育了黄岗抬棺人、四寨摔跤节、厦格泥人节等一批影响力较大的节庆品牌。

  采取“政府主导、民间主办、市场参与”的模式,整合资源,集中打造民族文化展示平台,推动民族节庆市场化、品牌化,形成了中国侗年、肇兴谷雨节、黄岗喊天节等一批旅游文化IP,中国侗年活动当天吸引上万游客参与,更获得线上亿级流量,有效提高黎平对外知名度,促进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1年,通过节庆举办共接待游客1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40万元,同比增长68.57%。

助推非遗技艺传承 实现文旅融合开花

  加大旅游文创产品开发,鼓励民间非遗传承人结合黎平县文化特色,围绕民族服饰、民族工艺品、民族美食等方面制作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目前,全县专利产品申报7项,商标注册23个;文创产品生产企业102家,其中:服饰制作58家,木构制作12家,竹编工艺制作6家,雕刻(塑)6家,银饰制作12家、食品加工8家;

  同时,加大民族文化创意企业培育,扶持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彦婷手工刺绣坊、定八民族服饰手工刺绣公司等一批侗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开发了侗族靛染、侗族刺绣、侗族服饰等旅游商品,并采取“合作社+订单”模式,通过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畅通了销售渠道,做大民族文化创意产业。

  据了解,仅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全县26个乡镇(街道)建立了40多个生产基地,带动织娘、染娘、绣娘2000多人加入合作社,使民间工匠艺人找到就业门路,人均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唐大才 赵光普 杨秀尧)

  1. 上一篇:锦屏县铜鼓镇花桥村:驱动“红色引擎”凝聚“红色力量”促发展
  2. 下一篇:锦屏:清明祭英烈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