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干群“连心桥”—— 丹寨县“五定五破”创新推进“院坝协商”基层民主实践
时间:2022-05-30 10:06:00    

  近年来,丹寨县以全省探索开展基层民主协商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五定五破”,推动“院坝协商”议题在一线征集、工作在一线开展、共识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各方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切实把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定议题,破解“协商什么”问题。紧扣群众“急难愁盼”,在议题收集、筛选、审定上下足功夫,确保议到关键处、商到点子上。一是委员调研“找议题”。制定《委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和《乡(镇、街道)、村(社区)“院坝协商”议事会调研走访制度》,强化政协委员履职常态化,实施全员调研找议题。制发《社情民意工作笔记本》和使用工作提示,对所有政协委员进行培训,要求委员聚焦产业发展、移风易俗、人居环境等民生领域深入到所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一线走访群众和开展调研,将需要群众商议来解决的问题作为“院坝协商”内容分门别类记录在民情日记本上,并梳理发送到智慧政协平台。建立“院坝协商”议题收集机制,明确未经深入调研的议题不得作为“院坝协商”议题提出。2021年以来,147名县政协委员深入全县122个村(社区)走访调研210余次,累计收集意见建议230多条,梳理形成“院坝协商”议题60多个。二是座谈协商“选议题”。建立“院坝协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适时召开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与村“两委”议题协商会、县政协党组与乡(镇、街道)党委“院坝协商”议题协商专题会,将相对成熟的议题进行座谈协商,确保“院坝协商”选题精、能落地。2021年以来,县乡两级累计召开议题协商会议36次,对议题库中的议题进行协商确定。三是组织把关“审议题”。严格落实党组织把关原则,经村党组织把关和座谈协商初步拟定议题,先报乡(镇、街道)党(工)委审定,再由县政协党组审核把关,并通过县乡座谈协商确定议题,报县委备案(重大协商议题须报批)后组织开展协商。2021年以来,确定“院坝协商”议题25个,并按照项目化、清单化进行管理。

  定主体,破解“谁来协商”问题。突出政协主导,明确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和专委会成员各负责联系指导一个乡(镇、街道),各乡(镇、街道)由政协委员联络组负责组织指导政协委员开展协商,每个议题按照具体情况来确定组织、参会和发言三类主体。一是政协主导确定“组织主体”。成立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流程“六有”标准,搭建各乡(镇、街道)“政协委员之家”、政协委员联络组和村(社区)“院坝协商”议事平台,明确至少一名政协委员负责联系指导一个村(社区)开展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全县14个重点村(社区)设立“院坝协商”议事室,共开展“院坝协商”专题培训268人次。二是因事选人确定“参会主体”。建立“院坝协商”专家人才库,将各领域政策法规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纳入人才库中,提升协商现场答疑解难权威性和说服力。根据选定议题涉及的人员范围,结合当时具体协商主题和预期目的,精心选择有威望、说话管用、影响力强的各利益相关方、党政干部、社会贤达、群众代表和专家学者等作为参会主体。三是民主推荐确定“发言主体”。根据会前开展调研、沟通、排查的情况,推荐会议发言主体和现场答疑解难专家,做到协商互动积极性高、协商进程可把控、善于引导增共识,确保协商活动顺利有序开展。比如,排调镇巫起村在开展“院坝协商”时,主持人说明开会目的后,选择党员带头发言,很快在移风易俗、卫生整治方面的协商达成共识,协商效果明显。

  定场地,破解“在哪协商”问题。坚持就近、就地、方便的原则,以“固定+移动”的方式选取协商场所,在村委会、社区、院坝、田间地头等灵活组织开展。一是议事室“固定开”。对涉及全村利益,只需要相关单位、村“两委”、村组干、群众代表协商达成意见就能组织实施的议题,按就地原则,定在议事室或村委会院坝召开。比如,龙泉镇卡拉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定时清运的协商议题,就地在议事室召开形成相关制度后,有效解决了村内垃圾“收运难”问题。二是家庭院坝“流动开”。对涉及部分群众利益、相关社会群体的议题,按就近原则,定在场地宽敞便于群众集中的家庭院坝召开。比如,扬武镇针对排中村屯上自然寨群众提出要积极响应全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喜庆事宜不办”倡导,就近在屯上自然寨就操办酒席“八规范”进行“院坝协商”,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现已写进寨规民约。

  三是田间地头“现场开”。对涉及产业项目发展的议题,按方便原则,定在能够直观了解产业发展效果和便于解决问题的田间地头、项目点上召开。比如,兴仁镇甲脚村陈家坝水库建设投入使用因历史遗留问题未能蓄水议题,定在水库附近开展协商活动,在达成协商意见后,使闲置长达四年之久的陈家坝水库得以蓄水使用,为发挥其灌溉效益、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奠定了基础。

  定流程,破解“如何协商”问题。突出委员牵头,坚持做好协商流程把控,确保协商过程不跑题、不偏倚,最终达成共识。一是会前沟通“提质量”。在“院坝协商”会议召开前,做好各项风险排查,与议题涉及单位和相关人员充分沟通,共同分析研究与本次协商活动议题有关联的政策法规、拟推动达成协商成果或实现预期目标的具体路径或方案,调动参与“院坝协商”的积极性,为协商活动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做好保障。二是会中商议“聚共识”。在互动发言、协商交流过程中,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建议和诉求,充分发挥议题关联部门、基层组织、乡贤、寨老作用,从政策所能、现实所需、群众所盼等方面答疑解惑,引导群众打消疑虑、凝聚共识、达成目的。比如,龙泉镇针对城西社区停车管理难问题,在协商过程中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后,主持会议的政协委员通过图片展现、村干从堵车造成不良影响的案例分析、市政部门从规范划定停车线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共识,群众一致通过《城西社区人居环境管理制度》,有效规范了小区环境卫生、停车安全等问题。三是会后执行“保成效”。政协联络组和村(社区)及时对达成的意见建议进行收集整理并公示,做到事后执行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促进成果转化落实。比如,兴仁镇烧茶村开展规范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参加红白喜事和“合约食堂”规范办酒席“院坝协商”后,负责的政协委员和村“两委”及时收集签到册、开会举手图片、签订的宣誓栏等资料进行宣传公示,促使群众自觉遵守相关规定,预计每次为办理红白喜事农户节约至少1.5万元,节约每个外出务工人员往返交通等费用支出1600元以上,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定机制,破解“成果转化”问题。强化机制建设,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确保协商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一是建立督办机制“抓落实”。建立县政协、各乡(镇、街道)“院坝协商”工作督促指导组,指导村“两委”、相关部门规定办理时限,跟踪督促各议题协商形成合约或意见的办理情况,确保协商意见得到落实,助推协商成果转化。二是建立反馈机制“赢民心”。通过召开协商成果落实情况通报会、书面反馈、上门走访反馈情况等方式,及时向相关人员反馈情况,提高各方对协商成果的认可度和支持率。比如,2021年在龙泉镇城西社区召开“院坝协商”会解决了化粪池日常管理难问题后,群众反响较好,2022年再次针城西社区停车管理难问题开展协商。三是建立推广机制“谋长效”。由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试点领导小组牵头,及时将“院坝协商”工作中的典型做法、优秀案例进行总结提炼和宣传推广,着力形成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为推动形成全省“院坝协商”工作制度提供参考。2021年以来,全县“院坝协商”工作得到省、州主流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周仕玉)

  1. 上一篇:风景驻农家 乡村展“兴”颜—— 榕江县“美丽庭院”建设为乡村振兴增彩添绿
  2. 下一篇:黎平县:围绕“四化”激活力 经济发展显成效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