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头,是醉人的蓝、怡人的绿;四顾,是壮阔的林海随风起伏,在夕阳下细碎金光穿过树枝洒向林间;远眺,整个林场尽收眼底,绿意盎然、郁郁葱葱,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生态画卷。
在黔东南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片林海集中分布在锦屏县春蕾林场和国有林场。这里,几代人用数十年的光阴,共同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传承与奉献的壮丽史诗。8月15日是全国生态日,跟着记者镜头一起走进林场,看看护林员们的工作和生活。
时光回溯至1977年,按照锦屏县委、县政府“六年消灭荒山,十年绿化锦屏”的宏伟蓝图,春蕾林场应运而生。那时的林场,仅是一片面积不足2万亩(1亩=0.0667公顷)的荒山野岭,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巨的造林任务,他们用双手一锄一铲地开垦荒山,用汗水浇灌出了一片片绿色的希望。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春蕾林场迅速增长至10.5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乡村林场之一。
走进春雷林场深处,只见护林员们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双手布满了厚厚的茧子。他们穿着朴素的迷彩服,肩上扛着沉重的工具,穿梭在密林之中,守护着这片珍贵的森林资源。他们中,有的是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对山林有着深厚的感情;有的是从外地来的志愿者,被这片绿色的海洋所吸引,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护林的行列。
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们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穿梭在林间小道,巡山护林、防火防盗、病虫害防治……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汗水。其中,不乏像杨长发这样的老护林员,他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森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色家园 世代守护”的真正意义。
“我来林场39年了,从年轻小伙变成了现在的‘老爷爷’。我们刚到林场就是造林,这一片是比我们年长的一代人种下的树,对面那一大片是我们种的,那些杉树都很大了,有的树长得好,一个人伸手都抱不全。护林就像是养育孩子一样,用心照顾就长得好。”从杨长发的话语中,道出了护林员们的心声。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蕾林场的护林事业逐渐形成了代代相传的良好传统。老一辈护林员退休后,他们的子女、孙子孙女等新一代护林人纷纷接过接力棒,继续守护着这片绿色家园。这种世代传承的精神力量,成为了春蕾林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杨正泽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他是一名“80后”护林员,也是一位“林二代”。他的父母都是林场的老一代护林员,父亲甚至为林场献出了宝贵生命。“我从小在林场长大,对这片森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读了初中就回林场来守护林子了,我要像父母那样,用生命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园。”杨正泽说。
在上世纪中叶,随着国家对林业资源的重视与保护力度的加大,锦屏国有林场也应运而生。在缺乏现代化设备的年代,护林员们只能依靠简陋的工具和坚强的意志,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用汗水与泪水浇灌出了一片片希望的绿洲。在这片林海中,还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女子护林队。
为守护好国有林场这片茂密的林海,女子护林队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生态修复、防火宣传等工作。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大地时,她们便穿上巡护服、带上镰刀、背上干粮和水壶,开始了一天的巡山护林工作。“护林累倒是小事,最怕就是遇到蛇,我们经常遇到,所以现在都是分两三个人一组,相互照顾,相对安全一些。”国有林场女子护林队队长王红平告诉记者。
正如王红平所说,护林员的工作是单调的,也是艰辛的。他们当中有的为了阻止一场森林火灾的发生,不顾个人安危冲入火海;有的在巡山过程中不慎受伤,却依然坚持完成工作任务;有的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或年幼的孩子,不得不将家人接到山上一起生活……这些故事背后,是护林员们无尽的坚守与奉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什么是真正的守护者。
在新一代护林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护林员的影子。他们同样怀揣着对绿色的热爱与责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继承了老一辈护林员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还积极探索新的护林方式和方法,为林场的绿色发展贡献着新的力量。
如今,锦屏县的森林面积达175.35万亩,森林覆盖率72.20%;林份蓄积量1369.28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1379.02万立方米,成为全国重要杉木生产基地。
绿水青山“写意”,绘成人民幸福靠山。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这片充满生机的林海中,几代人用数十年的心血共同绘就的一幅绿水青山美丽画卷正在广袤的杉乡大地上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