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治水智慧解码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时间:2025-03-29 13:45:58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清晨的岑巩县龙江河畔,薄雾轻笼。站在思旸镇望城坡观景台上俯瞰,长达20公里的油菜花海如金色绸缎铺展。在阳光的照耀下,田园里的乡亲们俯身劳作,有的在管护沟渠,有的在收割蔬菜,油菜花田许多游客在打卡拍照,一幅和谐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龙江河畔注溪镇六部屯村的油菜花海

  龙江河干流发源于施秉县,流经镇远县都坪镇和岑巩县的龙田、注溪、思旸等乡镇,于玉屏县境沙水坪村汇入㵲阳河,干流全长129千米,流域总面积1714平方千米。近年来,岑巩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落实河长制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全力推进河道治理制度建设、任务落实等各项工作,这里的生态和水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岑巩县思旸镇龙江村一角

  从“人水相争”到“人水共生”。岑巩县的思旸镇依水而生。这里曾是古思州府治地,千年前便以水利兴农闻名。如今,龙江河水依旧奔流不息,但两岸景象早已焕然一新。

  在思旸镇的水库旁,管水员刘兴正忙着操作数控系统调节闸门。“这座水库供应着下游800亩稻田灌溉,过去靠经验放水,现在传感器实时反馈库容,水量精确到立方米。”他的手机显示着水库水位、降雨预测等数据。

龙江河环绕着的岑巩县思旸镇龙江村蔬菜种植基地

  这样的场景在龙江河流域已成常态。自推行河长制以来,岑巩县建立州、县、镇三级河长体系,覆盖6条主干河流。2022年至今,通过“多网合一”网格化管理,累计清理河道垃圾1200余吨,流域水环境水质长期稳定达标,并持续改善。

  龙田镇素有“水码头”之称,这里水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该镇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落实落细长江“十年禁渔”有关规定,全力守好一河碧水,统筹推进污水处理、饮水安全、河道清理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

  2024年以来,龙田镇开展河长巡河400余次,安装禁渔公示牌7块、光倒刺鲃种质资源保护区界碑6块、界桩91块,禁渔通告牌34块,开展联合执法30余次,查处违规钓鱼行为39起,行政处罚4起,增殖放流投放鱼苗12万尾。


  跟随龙田镇党委委员、人武部部长、副镇长甘小钰来到代店村,只见龙江河穿村而过,成片的田园一望无际。“河两岸都是分片负责,枯枝落叶及时清理,根系固土防止水土流失,沿河村寨联合制定《护河公约》,将‘不私设渔网、不倾倒垃圾’写入村规民约。”甘小钰指着河岸的“党员示范林”介绍,为管护好龙江河,代店村等沿河各村寨在寨管委的推动下,逐步形成了生活垃圾“统一清运”的管理体系,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极大改善,河流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静静流淌的龙江河,在大家的保护下,如今很多河段清澈见底,夏天的时候鱼儿一串串游来游去。这条河不仅见证了沿河村寨的沧桑历史,也滋养了这片热土的民生,注溪镇周坪村还成为岑巩杂交水稻制种的发源地。

龙江河岑巩城北新区生态防洪堤

  “因为我们村的水资源丰富和交通较为便利,相对其他村具有比较强的优势,从1976年开始,周坪村一批批种业人在各级党委和科技专家的支持帮助下,培育出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由于产量可观,1977年增加到200多亩地,后来就全面推广了,这些成果都是得益于龙江河。”周坪村党支部书记刘洪云介绍说道。

龙江河畔的岑巩县温泉社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岑巩县依托坝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集中打造以周坪水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为核心,龙江河沿岸、岑江公路沿线为两翼的“一核两翼”水稻制种发展格局,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育繁推”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

  “如今的龙江河畔,治水智慧已化作乡村发展动能,乡亲们在沿河的田园发展水稻制种、油菜、蔬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增收致富。”岑巩县河道服务站负责人谭德斌说,2024年,沿河21个村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突破1万亩,产值超4600万元;全县172个村民组实现“护河公约”全覆盖。(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1. 上一篇:麻江:以“净城”行动 打造干净舒适人居环境
  2. 下一篇:黎平:协商民主“多点开花”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