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旧州镇寨碧村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探索出“党员问事、群众说事、两委议事、支部办事”的“四事”工作法,系统化、流程化地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党员问事:主动下沉,早发现早介入
寨碧村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问事”机制,推动党员干部主动下沉、靠前服务。通过“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体系,党员定期入户走访,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潜在矛盾。村党总支书记王清华常说:“治理不能等群众上门,要主动走到群众身边去。”
在“六早一回头”工作机制中,“早发现”正是依靠党员的问事能力。每月开展的“敲门行动”,不仅排查纠纷隐患,更收集民情民意,确保问题在萌芽阶段就被捕捉、被回应。

群众说事:畅通渠道,民声有人听
为了让群众“有地方说话、说话有人听”,寨碧村搭建了多种说事平台。院坝会、酒席场所、法治长廊、图书室,都成为群众表达诉求的场所。村里还通过微信群、广播、联户长反馈等渠道,打通“群众说事”的最后一公里。
在“四级调解”机制中,群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调解层级,甚至直接申请村“两委”介入。村民王汉珍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有点矛盾不知道找谁说,现在随时能找到人管。就像我们家通道那事,一说就有人来调解,心里踏实多了。”她所说的,正是该村一起因建房挤占通道引发的邻里纠纷,通过群众主动说事、村两委及时介入,最终以“各让35厘米”的方式化解,成为现代版“六尺巷”的美谈。

两委议事:民主集中,议事有章法
群众反映的问题如何转化为可执行的方案?寨碧村坚持“两委议事”制度,通过民主集中制汇聚智慧、形成共识。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收集到的各类事项进行分类研判,制定解决方案。
在议事过程中,寨碧村注重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既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也尊重当地民风民俗,甚至引入“民歌调解”等方式,用文化力量感化人心。村里还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推进村务财务透明化,保障村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支部办事:责任到人,事事有回音
“议”是基础,“办”是关键。寨碧村明确“支部办事”主体责任,由党支部牵头落实各项决议,建立“一人一档”跟踪台账,实行“回头看”机制,确保问题真正解决、不反弹。
在“四级调解+六早一回头”的治理框架下,寨碧村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2024年,全村矛盾纠纷调解量同比下降76%,调解成功率达100%,30多年无命案、无群体上访,成为名副其实的“无诉村”“和谐村”。

“四事”融通,织就乡村善治“一张网”
“四事”工作法不是四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一个从发现问题、表达诉求、民主议事到落实反馈的完整闭环。它融合了寨碧村多年来探索的“四级调解”“六早一回头”“寨管委+十联户”等机制,形成了党建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的治理新格局。
“现在村里大小事都有人管,邻里关系更和睦了。”村民王永俊站在拓宽后的通道前感慨地说。这条曾经引发纠纷的通道,如今成为寨碧村基层治理成效的生动见证。

寨碧村党总支书记王清华深耕基层三十余载,对“四事”工作法的价值体会尤深:“基层治理的痛点在于响应不及时,难点在于落实不到位。‘四事’工作法让每个环节都责任到人,从源头上预防,在过程中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他举例说,去年通过“党员问事”提前发现并化解了11起潜在纠纷,避免了矛盾升级。
如今的寨碧村,干群关系融洽,产业发展兴旺,人居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从曾经的治理混乱到如今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寨碧村用“四事”工作法解开了基层治理的“千千结”。(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