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深处的毛坪村: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所在地
时间:2024-05-15 09:36:33    来源:雷山文明网    

  

  历时一年,大山深处的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于2024年5月13日正式开馆。而这天,也是毛坪苗寨开秧门的好日子。

  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黄宗洪、原贵州省农作物技术推广总站研究员熊玉唐、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副院长安红亲临现场,与我们共同见证了这满是生机与希望的时刻。

  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苗岭山脉最深处。

  这里的两层苗家小楼,一座深山里的种子博物馆,珍藏着雷公山周边村寨里的农耕智慧。

  “种子”有灵且美。来自环雷公山区域内的部分农作物,以种子的形式汇聚于此。

  雷公山深处村寨居民送来的农作物种子,一粒粒,填充起这座博物馆的血脉。

  苗家传统火塘的复原场景,演绎着本地人日常传统生活的模样;

  两只曾用来打谷脱粒木质“挞斗”,以它的斑驳诉说着曾经稻作生活的痕迹;

  各类蔬果瓜豆的种子,环绕勾勒出种子博物馆视觉系统图标,层层线条模拟出雷公山的山形,既是梯田的层级,也是水的涟漪;隐藏起来的“育秧盘”布景……一切都是万物并育、生生不息的痕迹。

  还有来自周边区域的岩石、矿石与土壤标本,我们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从“根”上理解大地的力量。

  “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将这句话以“山生万物”的展陈加入到种子博物馆的设计之中。

  博物馆,不仅仅是展品的陈列,还需要在地文化、博物学、建筑设计、视觉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诸多领域的无边际融合。深谙此道的主创团队,将此“看不见的设计”在毛坪进行了现场精彩演绎。

  苗岭东段,横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级区,一座天然生态屏障,也是一座天然物种基因宝库。

  这里有幸躲过第四纪冰期凌冽的侵袭,保留了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面貌,保有丰富的植物和种子资源。庇荫着2582种高等植物、2239种野生动物和263种大型菌物,是展示植物多样性、人与植物密切关系的最佳窗口。

  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沿保护区外延斜向而行,串起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联起黔东南六个县市的42个传统村寨民族村寨。

  这片区域还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

  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是“深山中的桃花源”,潜藏于苗岭腹地。高达92.34%的森林覆盖率,涵养着多样性的山地森林、珍贵的生物物种资源。

  沿苗岭东段主峰雷公山而下的天然山泉,自峡谷悬崖跌出,经植被、土壤和岩石自然过滤净化,天然清纯、味道甘冽。山泉溪流所孕育出完整健康的森林水生态系统,滋养着世居于此的苗族同胞。

  360多栋苗族传统木质吊脚楼枢密有度临水分布,13座风格各异的小桥,串联起两岸生活。独特的层状地貌及苗族先民稻作渔猎的生活方式,在大山中构建出层层梯田和小面积耕地的独特景观,一切都透露着雷公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绵延万里,百川归江。文化如水,浸润无声。

  作为长江、珠江水系分水岭,雷公山区域内至今赓续着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稻作文化的样本。喀斯特山地居民又将农耕稻作智慧加以丰富:山地耕作、稻鱼鸭共生。

  苗族先民依山、逐水而居,将这片山林宝地视作“圣山”,数百个苗族支系村寨隐匿于苗岭之中,繁衍千年,生生不息。

  作为中国古老的稻作民族之一,苗族先民在云贵高原上与其他古老的稻作民族相互融合,并逐渐汲取汉族精耕细作的农耕智慧。世代心口相传的耕作技艺、丰富多彩的节庆食俗,始终在山河原野、村寨阡陌间绵延赓续,鲜活而生动。

  世居至今,毛坪村依旧保留着丰富、古老的稻作文化和习俗。

  村内至今保存着的古老的水碾房和梯田,记录着苗族古老的稻作文化和“稻鱼共生”农耕系统在此的绵延相传。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曾描述过“饭稻羹鱼”的模样或就如此。

  这里是长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总书记“要将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要求的展示案例。

  我们深知,博物馆在静态展陈之外还需要动态化深度延申,这是正是“绣花”的功夫。布展团队邀请到国内专业研学机构,参与本地“稻作文化”中“稻鱼共生”等方向进行研学课程开发,并在博物馆中推出“青少年科考探险营”区域。

  在这里,孩子们不仅仅是走进大山,还能在山里得到有关野生动植物、土壤岩石、生态保护、稻作文化、民族风物等多维度的深度研学体验。

  “博物馆是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关于博物馆的定义之一。

  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是政府、村民和专业团队,共同缔造的一幅作品;博物馆建设中,政府提供土地和资金支持,为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村民们积极参与博物馆的建设工作,捐赠出自己珍藏的种子,并为博物馆的日常运营提供帮助和支持。

  半禾共作稻作文化社与文化纪录片团队饱饱盒子也以联名共建模式,深度参与到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的建设中,以田野调查和口述历史采访、“在地种子捐赠”活动,拉开“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筹建的序幕。为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展陈设计和细致的落地执行,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农耕稻作文化的同时这座种子博物馆也在承担着自己的文化枢纽作用,让更多的游客和受众,可以关注社区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也是老人、妇女、青年、孩童,共同参与的一场文化赓续在地实践。

  仅仅毛坪本村,就为环雷公山种子博物馆捐赠了400多个老种子样本,由村寨人自己深度参与打造的这座博物馆,不仅是雷山县方祥乡毛坪村一个重要的文化场所,也将成为雷公山腹地中,一个融合生态、文化、自然体验的旅游目的地,丰富当地旅游业态,激活雷山县深度体验式旅游的创新发展。

  它的建立,对于推广自然生态保护、中国传统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稻作文化、促进保护老种子的发展,以及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陈晓龙)

  1. 上一篇:黄平县新州镇黄飘村:汇聚乡贤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
  2. 下一篇:锦屏县三江镇:写好“四篇文章”打造和美乡村新“样板”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