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黎平县龙额镇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创新组建寨管委、执委会、巡逻队“3组织”,实行推行“一村一规”、“一寨一委”、“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的“3机制”,明确强化了环卫整治促提升、街道治理维秩序、移风易俗树新风、公路管护保安全、综合治理提水平的“5措施”,形成了基层乡村治理“335”工作新模式,有效激发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真正让乡村治理活起来、动起来。
龙额镇创新组建了寨管委、执委会、巡逻队三大基层组织,夯实治理基础。
成立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双组长的乡村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镇人大主席主抓乡村治理工作。组建由驻村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任指导员,村干部任包保员,寨管委主任为《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成员的基层治理工作队伍。成立“寨管委”88个,选优配齐寨管委委员711人,主抓村寨环境卫生整治、公路维护、治安巡逻、矛盾调处等工作。在20个行政村划分114个网格,将乡村治理由面向点延伸。
《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由村“两委”拟定人选,召开会议通过后产生。人员由村内群众基础好的党员、德高望重的寨老、鼓楼楼长、房族族长、老干部和做事公平公正的村民等组成,负责对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对模范遵守《村规民约》的张榜表扬,对举报违反《村规民约》的进行奖励。同时协助村“两委”开展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村规民约》宣传、交通劝导、村寨消防演练、红白喜事打招呼、矛盾纠纷调处、公益事业实施和市场环境卫生、车辆停放和交通秩序等治理工作,协助司法机关维护正常的公共秩序。
在全镇组建治安巡逻队88支900余名队员,每天晚上22:00-00:00在集镇街道、店铺、酒吧、歌厅、村寨巷道及人口密集场所进行巡逻。一旦发现可疑问题,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处置并向镇平安办汇报,促进了辖区的治安稳定,成为集镇村寨群众的“安全卫士”和“守护神”。
在乡村治理中,该镇实行了“一村一规”、推行“一寨一委”、建立“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以“三机制”构建治理体系。
在《村规民约》的修订完善工作中,该镇注重突出两个重点即突出《村规民约》修订的过程中要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突出《村规民约》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形成镇主抓、村领导、寨自治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在修订《村规民约》上,严格遵守两个原则即遵守《村规民约》内容不违背上级法律法规的原则;遵守《村规民约》符合村寨实际,确实可行的原则。同时严格遵循修订九个程序。
全面推行“寨管委”管理模式,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格,将产业发展、综治平安、环境卫生等村级事务,包保到户、责任到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确保村村寨寨有组织管事、有地方办事、有人员做事,从而推动村务管理从“村官治理”向“村民自治”转变,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实现村民的事村民自己说了算,促成“一人有事大家帮,全村有事共商量”的良好局面。
目前,按照村干部或小组长兼任方式选配寨管委主任88人、委员和下设小组长若干人,划分环境卫生整治管理主体88个,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有效提升乡村自治能力水平,不断增强乡村治理“内生力”。
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为抓手,全面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按照“科学划分网格、搭建两级平台、落实双重职责、完善督查机制”的工作思路,以“网格管理,连心服务”工程为载体,整合服务管理资源,及时调整网络队伍人员,加强网格队伍建设,组织新任网格长进行学习培训,使其了解掌握网格的基本状况、工作职责,构建安全、稳定、和谐、平安的农村环境。目前,龙额镇建立镇综治中心1个、村综治中心20个;实行网格化管理,下设网格114个;创建十联户基本单元,共有联户长327名。
龙额镇结合农村工作特点,明确了环卫整治促提升、街道治理维秩序、移风易俗树新风、公路管护保安全、综合治理提水平的“5措施”,稳妥推进乡村治理提升治理成效。
各村由第一书记、村干分片包保,定期(周一、周四)组织群众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对村寨开展评比活动,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定期选树一批“卫生文明户”和“好媳妇”。龙额村以“积分制”形式,推进环卫整治提升。
该镇整合综治、司法、安监、派出所和片区交警等力量对违停车辆和占道经营的店主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停车辆按照村规进行处理;引导摆摊群众到指定区域经营,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管理。
组建红白理事会,通过理事会监督的形式,形成“红白喜事报备”制度,按照“谁办事、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谁违反、惩处谁”的原则,切实深化移风易俗,减轻群众人情负担。黔桂登晒制定新规,推进移风易俗树新风。
将全镇122条公路按属地管理原则划分给20个村88个自然寨,将管护区域划分到小组、网格或房族,明确管护职责,定期组织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到公路治理工作中来。
同时,组建以护林员、寨老、党员志愿者和做事公平公正的青年为成员的社会治安巡逻队伍,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335”乡村治理“龙额模式”成功探索,得到省州县领导的肯定,吸引了众多外县乡村慕名前往参观学习取经。(姚东 姚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