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岩头河村,泥土芬芳,笑语盈盈。近日,凯里市第五中学的20余名学生卷起裤腿、手握农具,在湾溪街道的田野间浇水、挖地、移栽菜苗,将劳动教育课堂“搬”进真实的农耕场景。这是凯里市深化“农耕+”教育模式、落实“双减”政策的生动实践,也是青少年触摸乡土文化、厚植劳动情怀的创新探索。
“铁锄头要斜插进土里,手腕发力才能省劲,菜苗根要舒展,土要压实,水要浇透,苗才能活!”在岩头河村的菜地里,农民师傅赵花手把手指导学生使用农具。活动伊始,学生们先通过“农耕理论课”了解锄头、铁锹等工具的操作要领,随后分组进入实践环节。每个小组由一名农民担任导师,从翻土整地到移栽定植,全程跟学体验。
七年级学生何皓淼第一次拿起锄头,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原来平整一块土地需要这么多技巧,农民真的不容易!”在种植区,学生们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将辣椒苗从育苗盘中取出,按照“深坑浅埋”的诀窍栽入土中。
劳动现场,科学知识与农耕智慧深度融合。“我是美术老师,带孩子们到田间实践,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不仅会画田园风光、农民劳作,还得让他们了解农事,知道蔬菜和粮食的来源,学会珍惜食物,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带队教师张帮凯表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凯里市的田间课堂不止于劳动技能传授,还有“非遗+农耕+研学”等方式。近年来,该市创新构建“农耕+”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科技创新深度融合。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入推进,我们在探索学生劳动课程的实践项目,让劳动教育‘破圈’生长。”凯里市第五中学校长张明纪展望道,“当孩子们脚踩泥土、仰望星空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生命、文化和责任的深刻认知。”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关于成长与传承的教育革新,正随着春苗一起拔节生长。(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 通讯员 龙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