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就要返程了,在西江景区买到了黎平茶叶、‘村BA’文创带回去,不用跑遍所有地方就能买到黔东南各地的特色产品,太方便了!”江苏游客刘冉拎着一大包特色商品,言语间满是惊喜。

“村BA”文创产品。(台江融媒 供图)
如今在黔东南,无论是西江千户苗寨的特色商铺,还是肇兴侗寨的非遗工坊,抑或是镇远古镇的网红门店,都能买到来自全州各地的农特产品与文创精品。这背后,是黔东南州以景区联动改革为抓手,打破“各自为战”发展瓶颈,构建的旅游商品资源共享、销售合作新格局,让万千游客“走进来”更把黔货“带出去”,推动旅游流量持续转化为消费增量。
政策引领:构建联动发展框架
旅游商品是文旅消费载体,更是文化传播名片。为破解景区商品种类单一、地域局限、产销不畅等问题,黔东南州商务局聚焦“旅游商品创新提质、购物品牌建设、销售渠道拓展”三大工程,牵头制定《黔东南州推动旅游景区商品联动工作实施方案》,为跨区域商品联动提供政策支撑。

凯里酸汤。(韦启悬 摄)
品牌建设上,重点打造“锦绣黔东南”品牌矩阵,开发“凯里酸汤”公共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出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奖补方案,从餐饮、电商、认证等方面助力产业升级。同时推出美食地图小程序,编制《黔东南州美食消费指南》,动态更新“三天三餐”菜单413款,以特色餐饮延伸旅游商品消费场景。

麻江蓝莓。(罗文刚 摄)
节会是商品联动重要纽带。我州组织企业开展蓝莓及百香果进大湾区、凯里酸汤进四川和上海餐饮门店等20余场州内外推广活动,推动“黔货出山”。据不完全统计,相关活动带动现场销售额达1000万元,意向订单额1.5亿元,为景区商品联动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
渠道贯通:打造“一站式”消费场景
“以前景区只卖本地货,现在来自全州各地、甚至全省的60余款文创产品都在这里上架,游客选择多了,我们的营业额也同比上涨30%。”位于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西江礼物”旗舰店店长邹佳佳说,自景区联动机制启动以来,店铺整合了体育赛事周边各县农特产品、非遗文创等特色旅游商品,旺季单日收入达3万元,今年销售额已突破150万元。
线下销售网络的完善是商品联动的核心支撑。今年以来,全州完成“锦绣黔东南”特色旅游商品购物店新建改造类2家、提升类12家和新建专柜(专区)20家建设;引进茶有话说、苗姑娘手信等品牌入驻镇远、西江千户苗寨景区;推动肇兴侗品源、苗侗医药等60余款文创康养产品进驻景区门店。同时,联合中国邮政在西江、肇兴、镇远等景区周边新建8个专柜,完善旅游商品快递服务,打通旅游商品消费“最后一公里”。

线上平台的整合让联动效能进一步放大。在“智游黔东南”平台开设旅游商品专区,400 余家企业入驻并嵌入AI智能推介服务,实现线上订单1353笔、交易额55.48万元;通过“贵州村T”平台“村T甄选”账号上架产品43款,开展“溯源助农”直播季、“村超线上村集”“村播贵州行”等系列线上活动,累计带动产品销售1500万元。 2025年1-9月,黔东南州网络零售额38.34亿元,同比增速17.84%,总量全省排第3,增速全省排第2。
产品创新:注入文化消费内核
旅游商品的竞争力源于文化内涵与创新设计。我州支持企业深挖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将民族手工艺品、“一酸一甜一汤一药”等特色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累计推出蜡染T恤、苗绣车枕等175款特色产品。

黎平茶叶。(刘汉钦 摄)
“这款苗族银项圈造型手机支架,是我们自研的,非遗元素加上实用功能,特别受年轻人欢迎。”“茶有话说”品牌创始人周曙光展示着旗下爆款文创产品。作为诞生于黔东南的本土奶茶品牌,该品牌以黔东南银球茶、黎平茶等茶叶为基,开发近60款奶茶,推出糕点、饰品等伴手礼,在西江、镇远、肇兴等景区开店,成为游客打卡必买品牌。

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陆勇妹展示作品。(任栎铭 摄)
黎平县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景区联动,将蜡染玩偶、包包、围巾等近700种文创产品布设到全州各大景区,凭借浓郁的侗族文化特色深受游客青睐。“景区联动搭建的平台,让我们的特色产品能被更多人看到、买到。”侗品源负责人陆勇妹感慨道。
据统计,国庆中秋双节期间,肇兴侗品源销售额达13万元,苗侗医药西江店、肇兴店分别实现销售额5.68万元、1.23万元,茶有话说镇远等4店实现销售额31万元。
彰显活力:文旅消费提质升级
景区商品联动的深入推进,让黔东南州旅游消费呈现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州新建和提升16个旅游商品购物店试点景区商品联动销售额显著增长。依托“村超”“村 BA”“村 T”等热门 IP,打造非遗集市、民族服饰秀等消费场景,“绣里淘+村T”模式带动700余家商户增收,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突破亿元。台江县将“村BA”流量转化为“增量”,假日期间住宿、餐饮、零售业收入分别达1357万元、2934万元和7008万元。榕江县在国庆假期举办“村超”国际赛事32场,吸引11国球队参与,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52亿元。

凯里市绣里淘非遗集市。(肖艳会 摄)
与此同时,州旅产集团携苗绣等7款伴手礼在2025年第四届丹寨非遗周上展示首发,推动“一会一节一赛”商品联动。筛选163款“黔东南礼物”联名伴手礼建数据库,推至贵州苗侗医药集团、“村T甄选”等平台推广。推荐21家老字号、贵字号企业及产品入省商务厅省级伴手礼储备库……黔东南的优质商品正以更富创意的形态、更广的渠道走向市场。
如今,黔东南州景区商品联动改革试点通过系统整合资源、创新消费场景,成功实现从“单点销售”到“全域联动”的转型。下一步,将持续破解发展瓶颈,深化示范引流,促进消费转化,借力节会活动,拓展商品销售,优化联动机制,提升工作效能,让黔东南的特色商品香飘四海,让民族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绽放绚丽光彩,推动旅游商品成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蕾 吴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