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注意安全,劳动课正式开始!” 近日,在凯里市开怀街道“黔东南州民族高级中学校外劳动基地”,学生劳动教育课开展得有声有色。
通过指导老师示范,同学们有的挥锄松土,有的清理杂草,有的松土填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劳作声、探讨声、加油声此起彼伏。
“劳动实践不仅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压力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掌握劳动技能,还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该校劳动课指导老师说。
自 “ 双减 ” 政策实施以来,州民族高级中学将劳动教育课纳入日常课程,并与凯里市开怀街道合作,在其辖区内租赁15亩土地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将基地划分到班,施行“班级承包责任制”,班主任作为班级劳动课指导老师,和学生一起,完成班级责任田的春种秋收等日常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我州积极探索 “ 双减 ” 背景下的劳动教育,通过构建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组织各学校开展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课,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
突出“劳动理念+特色资源”,分级分类构建劳动教育内容体系。针对幼儿、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等不同学段,分别设置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劳动教育,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农耕、非遗传承等项目,一方面丰富劳动实践内容,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劳动知识技能、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服务意识等。
聚焦“主题活动+学科融合”,保质保量统筹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跨学科实践教育,统筹课程设置,明确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每学年必须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教育等相关主题活动;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每周不少于 1 课时,职业院校学习期内不少于 16 学时,普通高等院校本科阶段不少于 32 学时。
着眼“生活技能+社会服务”,校内校外建立劳动教育实践体系。通过制定劳动教育教学计划、课表单、项目清单等将校内劳动教育常态化;鼓励家长引导学生主动承担内务整理、洗做饭等将家庭劳动教育实践日常化;支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丰富社会劳动实践内容。
立足“劳动素养+全面发展”,科学精细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综合评价制度、学生劳动素养检测评估制度,明确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明确学年劳动实践类型、次数、时间等考核要求;并建立以考核劳动实践为主,兼顾技能、效果的评价体系,坚持自我评价为主,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用人单位评价为辅的评价导向,把劳动素养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
瞄准“责任主体+科学实践”,多管齐下夯实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和责任部门,积极联系对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力量,不仅为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社会治理提供机会和平台,还明确资金筹措形式,加强劳动教育教师发展、基地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等,确保劳动教育师资、场地、安全等万无一失。
目前,我州有433所中小学校建立校内外劳动基地,学校把劳动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品德的同时,不断拓展内容,以丰富的劳动教育形式助力 “ 双减 ” 向纵深推进。(石含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