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黔东南30万群众搬出山窝窝过上新生活
时间:2022-08-15 09:22:02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黔东南文明网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黔东南大地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党心民心高度凝聚。即日起,本报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总栏目下,开设“非凡十年”子栏目,充分展现十年来黔东南发展的非凡成就和宝贵经验,全面展示十年来黔东南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展示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8月,艳阳高照。“95后”易地扶贫搬迁户曾翠婷正带领着职业农民劳务队队员前往天柱大坝林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27岁的曾翠婷出生在广东梅山,结婚后跟随丈夫来到老家天柱县高酿镇圭大村。2016年,他们成为联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首批入住户。2020年,联山街道针对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的搬迁群众,成立了职业农民劳务队,曾翠婷被选为职业农民劳务队队长。

  “只要一召集,队员就来了,不管在哪里干活,也没有发现偷懒的现象,在全县各个农业企业中留下了良好的口碑。”曾翠婷说。两年来,曾翠婷带着队员到坝区、林下,到农业企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务工达1.2万多人次,收入200多万元,人均就业月收入2000多元,端稳了800多名队员的“饭碗”。

  通过踏实努力的工作,曾翠婷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工”“贵州省最美劳动者”“最美天柱人”,还被选为联山街道幸福社区居委会委员和天柱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而自从蓝田镇三合村凤阳山区搬到联山安置点后,原本打算外出务工的江苹,听到联山建立农贸市场后就改变了主意。“我毕业于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最大的愿望就是经商。这里新建农贸市场商机无限,前景广阔。”从山里搬出五年来,她感觉生活越来越好。

  搬迁户杨芝苹往年都是外出务工,因为家里有小孩上学需要照顾,她想就近找个活干,看到联山街道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发布的招工信息,她就第一时间报名了。“我原来在外面也是在服装厂上班,所以这个工作还是比较熟悉的,在这里上班一个月工资3000元左右,还可以照顾到老人孩子,挺好的。”杨芝苹高兴地说道。

  天柱县移民在县城实现多元就业,这只是我州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州按照全力以赴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求,始终把就业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要务,全面实施搬迁群众就业增收行动,找准痛点、突破难点、疏通堵点,实现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以上就业。目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已就业6.85万户15.32万人,劳动力就业率93.8%,户均就业达2人以上。

  过去忧居、深山、下田,现在安居、城镇、上班,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改变了我州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更帮助他们坚定不移地大步迈向更幸福的甜蜜新生活。

  大公田社区是锦屏县为易地扶贫搬迁户精心打造的社区,集中安置了5700多名大山里搬迁出来的群众。在小区的长椅上,老人们在闲聊着,孩子们在嬉戏着。800多张甜蜜的笑容照片组成的四面“笑脸墙”,正是搬迁群众幸福的真实写照。

  来到社区的卫生室,正带着小孩在社区卫生室看病的黄英连连竖起大拇指说:“现在这里的医疗条件比我们老家的条件好多了,家里有两个小孩,平时有点感冒发烧的小病,下楼走几步路就可以看病了。”

  如今,被群众称为幸福社区的大公田社区已满4周岁了,搬迁群众的幸福感也在与日俱增。

  “十三五”期间,黔东南围绕城区集中安置,按照“安全、节能、环保、适用”的原则,全州共集中建设搬迁安置点90个,其中,县城安置点71个、中心集镇15个、中心村安置点4个,共搬迁群众30.81万人。

  围绕“党建、惠民、文化、平安、民族团结”五张社区品牌,我州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治理能力,着力构建和谐、美丽、幸福家园。

  正值暑假,剑河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思源社区的新时代智慧农家书屋,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各类图书陈列有序,阵阵书香沁人心脾。孩子们或站在书架前挑选喜爱的图书,或坐在桌前专心阅读书籍,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这个书屋就在我们的社区里面,这里的书种类很多,一有时间我就和好朋友们一起来看书,假期也过得很充实。”思源社区小朋友杨梦婷说,放寒假至今,她最喜欢来书屋。

  据思源社区居委会主任刘莹莹介绍,现农家书屋共有书籍3000余册。假期里,社区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吸引孩子们走进书屋、爱上阅读,让他们在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确保学习上有辅导、心理上有抚慰、安全上有保障。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新建(改扩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教育项目79个,新增学位5.4万个。卫生室、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每个安置区基本上都建成了图书室、乡愁馆、文体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儿童活动中心、综治中心、红白喜事场所,所有安置点均设有平价超市。安置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完善,实现了“出门七有”(小区内部有组织,周边有园区,就近有学校、医院,小区楼下有商场,小区门口有公交、有公园)。

  为给搬迁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我州全面加强社区治理,新成立社区党组织169个、社区居委会64个,构建了“居委会—网格—楼栋”的服务管理机制,达到了每50户至少配备一名网格员的标准,确保有人服务、服务到位。

  此心安处是吾乡,黔东南30万群众搬出山窝窝过上新生活。(记者 王佳丽 通讯员 陈光昌)

  1. 上一篇:我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2. 下一篇:乡村颜值华丽“变现”—— 我州民宿产业方兴未艾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