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沃野谱新篇—— 我州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创建工作纪实
时间:2023-02-28 10:49:05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黔东南文明网    

  初春时节,行走在黔东南大地,只见平坦的通村公路延伸至家家户户,高效农业大棚里绿意盎然,整洁的农村庭院内鸟语花香,一幅幅清新靓丽的新时代农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重点部署,为黔东南州开展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

  沿着奋斗目标,我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全面提升,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建设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

引领农村“新风貌”

  推动乡村振兴,最直观的变化在哪里?

  是农村厕所改造、是乡村庭院美化、是污水治理、是道路硬化……印象中那些曾经“脏乱差”的农村,正迎来前所未有的蝶变。

  这个春天,记者走进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看到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屋前绿植尽情舒展,屋后菜园生机盎然。在这里,垃圾集中清运、交通便捷高效、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一幅产业强、农村美、百姓富的“美丽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自2021 年以来,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抢抓被列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的发展机遇,立足资源禀赋,通过打好绿色农业、文旅融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组合拳,有力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

  现在的雷屯,四季有花,全年常绿,农家庭院,整洁有序,村里村外,文明成风。

  “锦屏县雷屯村是‘2021年全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之一,该村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旅游资源,将农业、产业基地、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等资源有机结合,逐步建成集休闲、观光、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锦屏县雷屯村党支部书记龙淮远介绍。

  如今,像雷屯这样别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在我州还有很多,它们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在各级各类扶持政策的撬动下,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

  开展乡村振兴示范试点创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上台阶、乡村振兴开新局的重要抓手。

  截至目前,全州11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共规划建设项目241个,已全部完工;全州43个州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共规划建设项目665个,已全部完工。各示范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批可借鉴、可推广、多样化的乡村振兴成果,展现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黔东南特色田园乡村新模样。

乡风文明大提升

让乡村有颜值有内涵

  如今,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已是我州不少乡村的“标配”。

  近日,记者走进黎平县中潮镇佳所村,一条条笔直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庭院,步步皆景,处处怡情,一幅美丽清新的乡村发展画卷徐徐铺展开来。

  佳所村,地处黎平县城南部,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黎平时,曾居住于此,也为当地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村里的陈年垃圾不见了,原本杂乱的广场也建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村里这些年变化可大了,家家户户装饰着自己的庭院,老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说起村里的变化,佳所村村民杨建伟喜笑颜开。

  如今,作为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村,同时也是贵州省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第一批试点村,佳所村以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始终坚持“文化立村、文化兴村、文化强村”发展理念,围绕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做足乡村全域旅游“好文章”。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产业布局特色化,真正实现乡村颜值、内涵“双提升”。

  从曾经的其貌不扬到如今的颜值刷新,佳所村的华丽转身,是我州抓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提升乡风文明的真实写照。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据悉,我州以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打造传统村落示范州为契机,积极争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资金,加大对非遗传承人传承活动的补助支持力度,完善农村文化活动基础设施。各示范试点村寨大力传承民族文化、传统手工艺等特色文化,建设文化活动场所36个,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近2000余次。

  乡风净、民风纯、思想齐、干劲足。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似春霖甘露,催生着文明之花,也奏响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

强化农村产业支撑

激活乡村振兴原动力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石。为进一步发展好乡村产业,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我州通过“三举措”全力以赴助推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各试点结合全省十二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和当地整体产业发展布局,立足资源禀赋,梳理挖掘村庄现有产业发展优势和特色,与村庄产业规划充分对接协调,构建符合村庄自身发展又与县镇整体关联的特色产业体系。

  如雷山县南猛村结合试点村地理环境实际,着力壮大茶叶种植产业,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建设标准化生态茶园,实施统一品牌管理,2021年南猛村合作社茶叶销售收入200万元。

  ———突出产业特色扩大规模。各试点村寨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一村一品”基地,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源、资本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打造产业带、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强镇,提高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如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在不断扩充和深化甘溪“合约食堂”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合约食堂+产业”等方式,推动功夫菊种植产业。今年来,共和村甘溪集中连片种植功夫菊300亩,年产值1000万余元,带动脱贫户就近就业2000余人次。

  ———探索推广联农带农模式。在示范试点建设中,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优先,做足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创新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群众在参与产业发展中增收致富。

  如剑河县加禾村采取“反租倒包”模式,统一流转366亩土地集中种植羊肚菌,呈现就业旺民的新景象。再如锦屏县敦寨镇雷屯村试点引进云南“匠庐民宿公司”及社会资本,流转17栋闲置民房打造乡居民宿,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清晰地记录着我州追赶超越、攻坚克难、高歌猛进的每一个瞬间。一组组数据令人振奋,一幅幅画面催人奋进。如今,走在黔东南的乡村田野,幸福质朴的笑容,正在每一个人脸上绽放。

  当下,在黔东南大地上,听到最多就是“发展”话题,看到最多就是“实干”场景。不忘初心,未来可期。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黔东南州将凝聚磅礴力量,激荡发展豪情,真抓实干,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勠力创建新时代美丽新农村。(记者 陈雪村)

  1. 上一篇:遗产丰富氛围浓 特色鲜明迎客来—— 黔东南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效综述
  2. 下一篇:绷紧森林防火弦 筑牢森林防火墙—— 我州各地扎实开展护林防火工作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