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瓜果飘香。在广袤的黔东南大地上,精品水果陆续上市,果农们坐在家门口享受着“甜蜜”收入。
和美城乡“四大行动”,不仅提高了村庄的颜值,更提升了乡村气质,让乡村幸福感“更浓”。
“村超”接力“村BA”,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绘就了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
锦绣黔东南,以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家姑娘得了淋巴癌,治疗已经花费了10多万元。政府针对我们家的困难情况,帮我们申请了防止返贫致贫救助基金,救助了10万元,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家住黄平县谷陇镇山凯村的杨昌龙激动地说。全家5口人,其中3个孩子在上学,仅靠妻子在外务工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救助基金缓解了杨昌龙一家的经济困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我州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性任务——
推进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健全日常监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等工作机制,落实“三早”措施,精准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紧盯“3+1”保障短板弱项常态化开展排查、分片督导和“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实现所有农户走访全覆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动态清零。
推进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着力拓宽增收路径,优化收入结构,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低收入人口增收措施,着力增加“四项收入”。
生产车间内、蔬菜大棚中、脱贫户家里,一张张真诚朴实的面孔,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主动深入、精准摸排、因户施策……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身影,扑下身子忙碌在帮扶一线,聚焦群众所盼,不见成效决不罢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今年以来,我州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领,走出了聚焦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丹寨县扬武镇红星村,2000多亩(1亩=0.0667公顷)蓝莓已陆续成熟,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蓝莓。该村的蓝莓基地在采摘和管护等环节,每年能够为1500余人提供务工机会。
在榕江县古州镇四方山杨梅基地,颗颗红润硕大的杨梅缀满枝头,每天都有五六十名工人在果园里采摘。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支付劳务费达1万多元,产量预计达到2.5万公斤以上,纯利润可达20多万元。
精品水果是我州推进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一。目前,全州精品水果累计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果熟期相连,四季飘香,“水果自由”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水果经济”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
盛夏时节,岑巩县水尾镇老寨村千亩油茶基地一片生机盎然,该油茶基地现有油茶种植面积1500亩,通过实施林下套种项目,共种植中药材黄精704亩,“双轮驱动”产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去年12月,麻江县坝芒乡高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通过“东部市场+麻江产品”模式,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如今,5000亩各类时令蔬菜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户们正忙着抢收蔬菜。
近日,剑河县南加镇天培村的500亩林下仿野生种植淡竹叶进入管护期,基地依托“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企业负责基地建设、产业经营和保底收购免除群众后顾之忧,每年还可带动群众就近就业200余人次。
近年来,我州用好资源比较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继续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油茶、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鱼综合种养“6个100万”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产业振兴见到新成效。
同时创新开展“三社联建”合作模式和农村“新三变”助力乡村振兴,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托管”“反租倒包”等发展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打通利益联结,全力构建契约型、股份型、分红型联结关系,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参与经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一份6元的套餐。”每到饭点,在雷山县龙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约食堂”,前来就餐群众接踵而至。
在抓好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群众就业等基础上,雷山县结合实际,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创新推出“合约食堂”,积极构建“国企平台+搬迁群众”的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机制。
与此同时,我州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充分发挥群众内生动力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户出资出力参与乡村建设。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抓实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程,在全州建设10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完成2436个行政村村庄分类,采集完成9.63万户乡村建设信息;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开展和美城乡“四大行动”,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抓手,深入开展城镇精致管理、乡村庭院美化、文明新风倡导、乡村法治教育普及“四大行动”,努力让城乡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借助“村BA”“村超”品牌,带动全州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把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创新推进“院坝协商”模式,切实把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广清单制、积分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一批可学、可信、能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新征程上,黔东南州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攻坚的拼劲和闯劲,奋力谱写锦绣黔东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擘画乡村振兴新图景—— 黔东南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在广袤的黔东南大地上,精品水果陆续上市,果农们坐在家门口享受着“甜蜜”收入。
和美城乡“四大行动”,不仅提高了村庄的颜值,更提升了乡村气质,让乡村幸福感“更浓”。
“村超”接力“村BA”,乡村热土释放“幸福能量”,绘就了乡村振兴路上应有的模样。
……
锦绣黔东南,以高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我家姑娘得了淋巴癌,治疗已经花费了10多万元。政府针对我们家的困难情况,帮我们申请了防止返贫致贫救助基金,救助了10万元,真是太感谢政府了。”家住黄平县谷陇镇山凯村的杨昌龙激动地说。全家5口人,其中3个孩子在上学,仅靠妻子在外务工每月收入五六千元,救助基金缓解了杨昌龙一家的经济困难。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变的是目标阶段和任务重点,不变的是责任和使命。我州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性任务——
推进重点人群监测帮扶专项行动,健全日常监测、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退出等工作机制,落实“三早”措施,精准消除风险,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紧盯“3+1”保障短板弱项常态化开展排查、分片督导和“入村寨进社区走企业访群众”大走访活动,实现所有农户走访全覆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动态清零。
推进脱贫人口增收专项行动,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着力拓宽增收路径,优化收入结构,全面落实“一户一策”低收入人口增收措施,着力增加“四项收入”。
生产车间内、蔬菜大棚中、脱贫户家里,一张张真诚朴实的面孔,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主动深入、精准摸排、因户施策……一个个披星戴月的身影,扑下身子忙碌在帮扶一线,聚焦群众所盼,不见成效决不罢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今年以来,我州坚持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引领,走出了聚焦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在丹寨县扬武镇红星村,2000多亩(1亩=0.0667公顷)蓝莓已陆续成熟,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新鲜的蓝莓。该村的蓝莓基地在采摘和管护等环节,每年能够为1500余人提供务工机会。
在榕江县古州镇四方山杨梅基地,颗颗红润硕大的杨梅缀满枝头,每天都有五六十名工人在果园里采摘。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天支付劳务费达1万多元,产量预计达到2.5万公斤以上,纯利润可达20多万元。
精品水果是我州推进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一。目前,全州精品水果累计种植面积达130余万亩,果熟期相连,四季飘香,“水果自由”成为全州各族人民美好生活的“标配”,“水果经济”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产业兴则经济活,经济活则农民富。
盛夏时节,岑巩县水尾镇老寨村千亩油茶基地一片生机盎然,该油茶基地现有油茶种植面积1500亩,通过实施林下套种项目,共种植中药材黄精704亩,“双轮驱动”产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去年12月,麻江县坝芒乡高山冷凉蔬菜种植基地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通过“东部市场+麻江产品”模式,实现种有定向、销有方向。如今,5000亩各类时令蔬菜陆续进入成熟期,农户们正忙着抢收蔬菜。
近日,剑河县南加镇天培村的500亩林下仿野生种植淡竹叶进入管护期,基地依托“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运营,企业负责基地建设、产业经营和保底收购免除群众后顾之忧,每年还可带动群众就近就业200余人次。
近年来,我州用好资源比较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继续发展林下经济,大力实施油茶、茶叶、中药材、精品水果、商品蔬菜、稻鱼综合种养“6个100万”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让产业振兴见到新成效。
同时创新开展“三社联建”合作模式和农村“新三变”助力乡村振兴,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托管”“反租倒包”等发展模式,加强产销对接,打通利益联结,全力构建契约型、股份型、分红型联结关系,带动农户尤其是脱贫户参与经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一份6元的套餐。”每到饭点,在雷山县龙头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合约食堂”,前来就餐群众接踵而至。
在抓好基层党建、社区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群众就业等基础上,雷山县结合实际,利用社区闲置资源,创新推出“合约食堂”,积极构建“国企平台+搬迁群众”的基层治理和社区服务机制。
与此同时,我州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在充分发挥群众内生动力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和农户出资出力参与乡村建设。
——稳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抓实黔东南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工程,在全州建设107个乡村振兴示范点;完成2436个行政村村庄分类,采集完成9.63万户乡村建设信息;持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深入开展和美城乡“四大行动”,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抓手,深入开展城镇精致管理、乡村庭院美化、文明新风倡导、乡村法治教育普及“四大行动”,努力让城乡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
——推进农文旅体融合发展,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着力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康养“后花园”,借助“村BA”“村超”品牌,带动全州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着力把协商民主搬到群众身边,创新推进“院坝协商”模式,切实把协商民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推广清单制、积分制、“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等一批可学、可信、能复制、能推广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新征程上,黔东南州正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踔厉奋发,勇毅笃行,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攻坚的拼劲和闯劲,奋力谱写锦绣黔东南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