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走进黔东南,所到之处,青山连绵,绿水悠悠,空气清新。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已成为锦绣黔东南的亮丽名片,随处可见的蓝天白云已成为百姓生活的新常态,绿色小康之路越走越宽。
全国今年1至6月地表水成绩单上,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黔东南州名列全国第3。
清澈的台江县巫密河
“河长制”守护水清岸绿生态美
初冬,阳光照耀在巫密河上,金光闪闪。
这里是台江县南宫镇交密村。清澈的巫密河绕村而过,两岸植被郁郁葱葱。青山、河流、吊脚楼、梯田,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交密村巡河队队长杨正林,正在开展巡河工作。“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巡查河流两侧的情况,不让大家往河里排污水和扔垃圾。禁止在河里垂钓,捕鱼等,也不允许在河两边乱砍滥伐。”杨正林说。
过去,为了保护巫密河水长清,交密村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巡河队,对巫密河生态进行保护。如今,交密村以村主任为河长、20个护林员组成的巡河队,严格按照河长体系和工作职责进行巡河。
台江县共有2条省级河流,1条州级河流,9条县级河流,25条乡级河流,可谓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近年来,台江县分别从河(湖)长组织体系建设、河湖长制制度及机制建设、专项行动排查整治、建设河长制信息化、推动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水域岸线环境卫生治理、河流环境日常保洁工作、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以及渔业生态污染防治工作等方面开展工作,守护绿水青山。
在2021年1至6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黔东南州名列全国第三。黔东南州上榜的河流包括车坝河、双江、小环江、亮江、六洞河、巫密河、巴拉河、清水江、渠水、舞水、舞阳河、龙江河、寨蒿河、平江河、都柳江和水口河。
黔东南州是“两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以来,黔东南州大力推动河长制,落实“五级河长”制。黔东南州在983条河流按分级分段共设立河长3835人,其中,州级河流河长32人、县级河流河长417人、乡级河流河长1247人、村级河流河长2139人。
同时,黔东南州河(湖)长组织体系向民间延伸,招募2168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聘请4323名河湖保洁员,有效开展河湖巡查、保洁工作,并做好巡查记录,保障河岸水面整洁,改善河道环境面貌。
镇远县氵舞阳河
制度建设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绿色黔东南,俨然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成绩背后,离不开各项制度保驾护航。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近年来,发布实施《黔东南州氵舞阳河流域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月亮山梯田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生态环保法制体系,建立环保与司法联动机制,以“铁腕治污零容忍”的态势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构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出台实施《黔东南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黔东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坏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系列制度规定,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并保持高效运行。
强化生态环境能力建设。探索构建“1+4+12”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累计建成地表水水质自动站31个、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站25个,形成较为完善的水生态环境自动监测基础网络。
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全州主要干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严禁新增化工园区、严禁新增园外新(扩)建项目和淘汰限制类项目,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及其他设县级及以上河(湖)长的河流管理范围划定,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要求,依法打击非法采砂行为,严守生态环境质量底线,实现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黔东南清水江
“绿色颜值”变“富民价值”
日前,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首批贵州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名单,黔东南州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等全省6个地方获此殊荣,下一步,它们将有机会获得申报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优先权。
被命名的地方因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筑牢生态产业转化根基,围绕自身环境特点和生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探索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本地模式和机制,长效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全省范围内脱颖而出。比如,近年来,麻江县乌卡坪生态蓝莓产业园厚植“生态优势”、做全“生态链条”、做强“生态经济”,全方位发展蓝莓绿色生态产业,用蓝莓串起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事实上,在发展“绿色经济”这条路上,黔东南不少地方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清晨,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市民在晨跑、散步。这里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好去处,更成为游客打卡地。
天柱县“三十里水景长廊”已形成绵延26.5公里的绿色长廊、竹林花海。经过改造提升,如今建有鉴江油坊、半岛公园、水上乐园、朗江风情园等,今年黔东南州第十二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期间,接待游客达7.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2200万元。
同时,施秉、锦屏、榕江等滨水县份,也结合本地实际和文化资源优势,推进滨河公园建设。施秉“水车小镇”、锦屏“三江六岸”、榕江“滨河公园”等生态景观破土而出、精彩呈现。
近年来,黔东南州通过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组织机构建设,创建了一批生态文明示范试点。黔东南州、雷山县、剑河县先后获批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黄平、施秉、雷山、剑河等9县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雷山县获批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凯里市清水江流域污水处理工程获批国家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
目前,全州划定获批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14个、生态村19个,州级生态乡镇44个、生态村337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布局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等产业,走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绿色之路。截至2020年底,黔东南州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62个,林下经济种植养殖面积突破100万亩,建成林下经济“百千万”工程基地2628个,全州林下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