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绿意盎然的田野上耕作,大棚内,五彩斑斓的蔬菜瓜果在智能温控和灌溉系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夏天,稻田里的水稻生机勃勃,现代化的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精准高效,守护着这片丰收的希望。
技术人员在岑巩县注溪镇周坪村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用手机进行远程操作
秋天,联合收割机在稻田里轰鸣作响,金黄色的稻穗被整齐地收割下来,农民在田地间忙碌着采摘、分拣、包装新鲜的农产品,准备将它们送往全国各地。
稻田里农民的丰收喜悦
冬天,温室大棚内依然绿意盎然,各种蔬菜瓜果在智能温控系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为市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错季农产品。
……
一年四季,黔东南的田野与山林间孕育着勃勃生机。无论是露天的耕地还是大棚内的温室,都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农业现代化在这里生根发芽,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农业现代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更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黔东南州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与实践,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模式创新,实现了从靠天吃饭的“望天田”到能灌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华丽转身,从传统的挥镰割稻到现代化的“一键收割”,从提篮小卖到“掌上”吆喝的生产经营方式跨越。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彰显了黔东南州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更为山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农机手驾驶收割机在杂交水稻制种基地里收割稻种
2024年,黔东南州通过平整土地、修建灌溉渠道、完善排水系统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水能力。2024年,黔东南州建成高标准农田19.5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29.21万亩;建成中型灌区项目17个,设计灌溉效益面积84.11万亩,全年计划完成投资109250万元,投资完成率100%。此外,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还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如道路硬化、电网改造等,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不断赋能农业产业化,黔东南州通过集成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岑巩县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应用,剑河县的“无人农场”智慧农业,这些基地都是通过“云端”管理、掌上操作的方式,让无人机械可覆盖农作物的生产种植每一个环节,大大提高了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
不仅如此,黔东南州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科技人才下沉,让科技服务到村、到基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通过科技特派员的帮扶和指导,岑巩县水稻制种产业、锦屏县鹅产业、从江县百香果产业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不断做大做强,辐射带动当地及周边群众不断增收致富。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黔东南州紧紧围绕推进全州特色食品产业,特别是酸汤、肉牛、蓝莓等重点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目标,制定“一图三清单”,明确工作努力方向、梳理目标企业,实现招商有的放矢。截至目前,通过“一图三清单”梳理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在建项目59个、投资规模59.59亿元。全州农业农村系统“走出去”招商56次、拜访企业131家次,“请进来”126批次、来访企业270家次。
工人在黔东南一酸汤原料基地搅酸
以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抓手,黔东南州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经营主体得到了快速发展。2024年,全州州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19家。以“苗侗山珍”为重点,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数量达15个,均收录全省区域公用品牌名录。截至目前,“苗侗山珍”会员单位达192家,授权“苗侗山珍”核心基地和示范基地8个,授权门店25家、授权产品30余款,线上开设“苗侗山珍官方旗舰店”1个、“苗侗山珍”供应链1个。
过去,农民主要通过传统的提篮小卖方式销售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销售范围有限。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跨越。他们通过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展示自己的农产品,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这种“掌上”吆喝的经营方式不仅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为农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益。
“我们持续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不断向前迈进。”州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马新菊说,在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更注重构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