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黔东南,群山披翠,云雾缭绕。此刻,全州50余万亩茶园陆续迎来开采,一场关乎生态价值转化、传统产业升级的春日叙事徐徐展开。
在海拔1380余米的雷公山腹地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茶园里,茶农们指尖翻飞,嫩绿的茶芽如雨点般落入竹篓。
“我们构建的是‘茶产业生态圈’。不仅是种好茶,还得把茶文化也发展起来。”采访中,州文体广电旅游局派驻脚尧村第一书记王娟娟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结合“三变改革”,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建立“资产资源入股+统一经营管理+保底递增分红”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了“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多元茶旅业态,不断拓展群众就业创收渠道。
走进雷山县毛克翕茶业公司的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正高效运转。“银球茶制作工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揉捻环节保留了最原始的手艺。”公司董事长毛鹃轻托一枚墨绿茶球介绍。这种形似珍珠的茶叶,需将4克茶青手工揉搓上百次,方能形成独特香气。
镇远县都坪镇天印村生态环境优越,具有生产名优茶叶独特的环境条件,早在唐代,“天印贡茶”就已成为全国名茶之一,清朝初期更以“贡茶”闻名天下。这几天,每天有80余人到村里的金鼎山茶园采摘茶青。“这个茶叶基地对我们帮助很大,大家每年都来这里采茶。一天能挣个百多块也很满足,得补贴家用。”村民王英说。
近年来,都坪镇积极探索,以“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带动其余8个村茶叶种植3000余亩,现有茶叶加工作坊5家,年产干茶叶10000余公斤,产值600万余元。
春茶采摘不仅带动了春季生产热潮,更催生了“以茶促旅”的新业态。在丹寨、雷山、榕江、黎平等地,采取“以茶促旅、茶旅结合”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推出体验式、沉浸式采茶游项目,让游客参与茶叶采摘、选茶制茶等流程,切身感受当地浓厚的茶文化,并带旺旅游、带富村民,助推当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余天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