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绽放多彩芳华—— 我州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让文化绽放时代光彩
时间:2025-05-15 10:57:50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4月20日晚,在黎平县肇兴侗寨举办的2025“村歌——让世界听见”系列活动开幕式暨“四季村歌”示范展示活动现场,中央民族乐团青年歌手谭维维演唱的《敕勒歌》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歌手、乐团用美妙的歌声展现了不同风格的歌曲魅力。“我们已经在中央民族乐团品牌音乐会‘跟着民歌去旅行’创作了一个肇兴篇,把《四季劳动歌》《侗歌声声唱给党》融入到民族合唱的内容里,推出了一个肇兴篇章。” 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队长、“村歌——让世界听见”晚会总导演张晖说。

  此次活动是我州依托黔东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黔东南独具特色的苗侗文化为节目主体打造的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也是我州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举措。

  近年来,我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指示批示精神,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结合州情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成果丰硕。

  我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促进合理适度利用。2018年以来,共争取到文物保护修缮、展示利用、三防以及博物馆展陈扩容等项目60多个,获得项目资金近1.2亿元。20处国保和部分省保、州保得到修缮,文物本体安全大幅度提升。积极向社会征集文物藏品,目前仅州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有5900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4件(套)、二级文物211件(套)、三级文物257件(套)。争取到国家专项资金开展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2023年州民族博物馆完成馆藏一、二、三级文物共计463件数据采集工作。近年来,全州实施考古发掘3次,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遗迹、遗物,目前发现的遗迹有房址、灶坑、灰坑、沟等,发现有石器、陶器、骨器、瓷片等遗物共3000余件。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制,每年组织文博系统开展文物和文博单位安全检查和专项整治共19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600余人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落实。2023年全州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和社会教育活动共50余次,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州民族博物馆多次获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4月17日,州民族博物馆主办的《州博开讲啦》科普进校园活动走进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带领同学们沉浸式探索清水江历史文化。“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清水江考古的内容,这次科普活动是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体现,考古进课堂、进校园、进机关都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让公众了解考古、喜欢考古,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我们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胡昌国给学生们授课结束后说道。

  我州不断加大宣传普及力度,营造文化保护氛围。通过“政府主导、民间主办、社会参与”的原则,打造“千村百节”系列节庆品牌。采取多途径多渠道宣传活动助力文化遗产传承。如:举办“佛黔文化旅游周”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系列展示活动、“非遗过大年·元宵喜乐会”“村晚”“乐享非遗迎新春”抖音直播暨非遗研学互动体验线上线下系列活动等,开启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让非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活态传承,让文化旅游在场景升级、跨界合作的迭代里火出圈层,实现“非遗+文化旅游”的有效链接,助推文旅市场全要素蝶变升级。在CCTV-13新闻频道报道贵州黔东南挖掘文化传统资源,举办“村BA”“村超”、中国丹寨非遗周、雷山苗年、黎平侗年、台江苗族姊妹节、榕江侗族萨玛节等大型民族节庆和体育赛事活动,特别是“村BA”“村超”火爆出圈,浏览量超400亿人次,充分展示了黔东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从博物馆的文物展品到村寨里的非遗技艺,从节庆活动的热闹场景到群众服饰的美丽花纹,漫步黔东南,处处皆文化、时时见传承。黔东南通过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韦启悬)

  1. 上一篇:山海同心 协作同行—— 锦屏县与佛山市禅城区携手绘就发展新画卷
  2. 下一篇:山海协作结硕果 苗乡振兴谱新篇——佛山市南海区对口帮扶麻江县工作纪实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