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里苗侗风情园正以“非遗融合”为笔,绘就一幅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图景。作为展示原生态民族文化和旅游体验的重要窗口,风情园通过整合“贵州村T”、绣里淘非遗集市、欧东花民族博物馆等多元平台,打造出一条集非遗展示、传承、体验与消费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让非遗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建强阵地,非遗“活”起来
街区以“活态传承”为理念,推动静态文化资源向动态实践转化。目前已引入苗族刺绣、银饰锻造、蜡染等国家级非遗项目8项、省州级项目20余项,设立工坊、传承人工作室和体验区30余处,形成“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生态空间。欧东花民族博物馆馆藏苗侗服饰、银饰等珍贵实物2000余件,成为贵州民族文化遗产展示与教育的重要基地。
通过场地支持、宣传推广与市场对接,街区积极赋能非遗传承人,鼓励其开门授艺、传习技艺。2024年以来,“绣里淘非遗集市”已集聚非遗商户近800家、绣娘3万余人,非遗产品种类超6000种,成为市民和游客青睐的文创消费热点。
创新载体,实践“热”起来
街区紧扣“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推动文明实践接地气、有温度、聚人气。结合“三月三”“六月六”、苗年节等传统节庆,开展“贵州村T”走秀、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系列活动,弘扬时代新风。
在欧东花民族博物馆、黔东南非遗文创馆等地开设公益传习课堂,面向市民和青少年开展苗绣、蜡染、芦笙等非遗体验20余次,打造“第二课堂”,提升群众文化素养。组建以传承人、文化爱好者、高校学生为主的志愿队伍,提供讲解、导览等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文明实践格局。

周建国 摄


街区还积极响应“贵州村T”潮流,2024年以来成功举办“贵州村T·锦绣黔风”民族时装秀、非遗潮服展演等系列活动600余场,吸引250多个村寨、海内外6万余人参与,推动民族文化与时尚潮流深度融合,成为青年群体追捧的文化新IP。
融合赋能,效益“实”起来
街区积极探索“非遗+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结合“贵州村T”走秀,开发非遗DIY、酸汤美食品鉴等体验项目,将“秀场”变为“市场”。联动“村BA”“村超”等IP,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走秀引流、集市变现、工坊体验”的良性生态。

龙仙桃 摄

人流增长带动餐饮、住宿等业态发展,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收。“苗侗医药文化街”已引进传承机构及康养商户30余家,推出药浴、推拿、康养产品体验等服务,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带动就业200余人。
2025年1—8月,苗侗风情园“非遗融合”特色街区接待游客189.4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76亿元,同比增长超150%,展现出非遗传承、文明实践与产业发展互促共进的强劲动能。
凯里苗侗风情园“非遗融合”特色街区,正以文化为魂、以实践为径、以融合为力,走出一条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的示范之路,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注入持久生命力。(龙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