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看过来,这是村民种的生态有机胭脂紫米,软糯香醇,美味可口……”在黎平县洪州镇阳朝村的稻田边,驻村第一书记杨念琼举着手机支架直播推介,熟练的话术里满是乡土气息。谁能想到,这位如今穿梭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几个月前还是对基层工作一无所知的“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成长轨迹,并未成为她扎根乡村的阻碍,反而让她带着新知识、新思维,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条助农兴村的新路子。

今年5月,接到驻村通知时,已有7年工作经历的杨念琼陷入了焦虑。“没有驻村经验,能做好吗?”“群众会认可我吗?”一连串的疑问让她寝食难安,甚至忍不住抱怨为何偏偏选中尚未成家的自己。但抱怨过后,她还是收拾好行李,带着全部“家当”毅然奔赴基层,在单位同事的送别下,笑着走进了阳朝村。
6月3日,阳朝村干净的办公室、镇村干部的亲切笑容和群众的热情问候,瞬间驱散了杨念琼的不安。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里闯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深知“行动胜于口号”的她,刚到村就挎起小挎包、揣上笔记本,开启了走村入户的旅程。“孃孃,晒辣椒呢?”“叔叔,孩子在哪上学呀?”亲切的问候打破了陌生感,短短一个多月,她就走遍了村头寨尾,从群众口中摸清了村里的“家底”。

走访中,杨念琼发现群众对政策补贴、办事流程等问题格外关心,“水改电改有啥优惠?”“育儿补贴咋领取?”“紫米能卖多少钱?”这些问题让她意识到,宣传工作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的关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用短视频架起沟通桥梁。
说干就干,杨念琼的第一条短视频以祝福学子为主题,发布后收获了不错的反响。随后,她又接连推出水改电改政策解读、安全生产注意事项等内容,逐渐摸到了宣传的门道。“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今天带大家看看我们的油茶产业,看看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随着实践深入,她将镜头更多对准了村里的特色产业,抖音账号实现日更常态化。
手机成了“新农具”,镜头变成“新农资”,田间地头就是她的“办公室”。为了拍出鲜活的内容,杨念琼经常穿梭在稻田、油茶地、罗汉果基地等产业地块,反复打磨视频思路与框架。她坦言:“短视频浪潮下,年轻人就该勇闯新媒体平台。”这份执着让她在四个多月里更新了300余条视频,抖音账号“阳朝驻村第一书记”和微信视频号“村里面的那只杨”累计收获粉丝超1万人。
流量终要转化为助农实效。通过短视频宣传,阳朝村的农产品走出了大山:3000余斤紫米、白米、香禾糯销往各地,销售额达2万余元,不少客户成了回头客。贵州大学一位老师三次累计购买104斤紫米,还特意驱车进村采购,称赞村寨整洁、农产品质优价廉。外地老板也循着视频找来,罗汉果种植户龙广文笑得合不拢嘴:“老板直接到基地收购,价格比合同价还高2毛,多亏了杨书记!”
除了推销农产品,杨念琼更用知识为乡村发展注入科技力量。她通过本科老师对接,争取到贵州省农业科学院价值4000余元的50多斤油菜种子,计划先试种再推广,“做产业得相信科学,选对品种才能提质增效”。得知油茶果采摘人工成本高,她又借助抖音好友资源,为村里争取到一台价值1800余元的油茶伸缩摇果机,让阳朝村成为黎平县首个尝试机器采摘油茶果的村寨。“要大胆用新技术,不能埋头蛮干。”她的理念正在改变着村民的生产方式。
“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农村虽没有城市繁华,但也能一路生花!”杨念琼的话语里满是坚定。从焦虑迷茫的“三门干部”到群众信赖的“新农人”,她用手机镜头记录乡村变化,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书写着青春答卷。(杨再新 姚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