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城市创建谨防“七大偏差”
时间:2023-02-03 09:55:21    来源:浙江宣传    

  近日召开的全国文明办主任会议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出了部署,今年将评选表彰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和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对一座城市来说,全国文明城市是最耀眼的名片,也是含金量最高的荣誉。

  其创建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涉及各行各业,事关千家万户,能够创成确实非常不容易。

  从2005年开始,中央文明委每三年评选表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至今仅有305个城市突破重围、获此殊荣。

  不过,辛苦创下后,文明城市每年还要接受复评。想要“守牌”,一点也不比“创牌”容易。

  回顾这些年,很多老牌文明城市能届届蝉联,但也有不少城市会中途“丢牌”或“停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仔细梳理,发现有些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偏差:

  一、重“硬件”改善,轻“软件”培育

  有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往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忽略了创建的本质是精神文明建设,处理不好文明城市创建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重高颜值、轻高素质,重硬件、轻软件,误本为末、倒末为本。

  笔者因工作关系,常与基层创建同志交流,听到不少人会说:“今年,我们创建工作真的很重视,道路、绿化、老旧小区等改造力度空前。”也有人会说:“我们天天扫街扫楼,清理出了过去多年都没有清理掉的垃圾。”

  从这些话语中,我们能感受到不少城市为创建而付出的努力,但也侧面反映出,有的城市对于文明城市创建的理解,还多停留于表面,把大量的创建精力花在设施建设、环境美化、卫生保洁等“硬件”提升上,而忽略了对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准、文明素养等“软件”的培育。

  试想,精神文明建设有欠账,人的不文明陋习不改变,纵使投入再多精力,文明城市创建也如同竹篮打水、白费力气。

  二、争创时上进,创成后躺平

  有些城市“创牌”时兵强马壮,建机构、定制度、抽人员、投经费,只要创建需要,一切优先安排。但拿到牌子后,高速运转的马达立马按下暂停键,认为只要牌子到手,创建就能一劳永逸,沾沾自喜、放弃追求,撤机构、撤人员,创建工作靠吃老本混日子。

  在日常督查中,笔者时常听到这样的“真心话”:“牌子都拿到了,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创了!”“我们现在没钱没人,工作推不动啊!”言下之意,目前的现状是冰冻三尺的“锅”,无法解决,也不想解决,一副躺平、摆烂的姿态。

  正所谓“坐吃山空终成空”,有些文明城市在高光时刻容易迷失方向、放松懈怠,就像掉进米缸的老鼠一般,逐步丧失斗志,无法走出舒适区,创建成效就这样被一点点消磨殆尽。

  三、不脚踏实地,爱耍小聪明

  在快节奏的当下,做事耍小聪明、走捷径,短期内也许能获取成功,但长远来看,往往会陷入困境。

  有的城市错误地认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只要临考抱佛脚、临渴掘掘井,就可以顺利通关,重“评时”而轻平时。日常管理时,对创建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测评临近时,突击扫街扫楼、突击严管严守、突击关门锁店;测评一结束,立马偃旗息鼓,各种乱象死灰复燃。

  如某地城管部门把市面所有共享单车堆积到垃圾场,让共享单车玩“失踪”,被媒体点名批评。有的城市还会因车辆未按规定停放,临时在违停车辆周边张贴黄色胶带,充当停车区域,被人诟病。甚至个别城市还会出现老旧小区改造“楼下刷新刷白、楼上满是牛皮癣”等荒唐现象,折腾干部、干扰群众,引发不满。

  如此创建,就是“一阵风”,风过无痕;搞投机,弄巧成拙。

  四、乱扣帽子,过度泛化

  有的地方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喜欢把原本正常的城市管理、行业管理等工作,冠上“创建”名义,打上“创建”旗号,有关的无关的,统统装进创建这个筐子里。

  如某地曾把市民吃饭“吧唧嘴”、公共场合抠鼻子、穿着拖鞋逛超市等列入不文明行为。连网友都忍不住发问,穿拖鞋是不少市民在夏天时的生活习惯,为什么不能穿拖鞋逛超市?那以后穿衬衣少系个扣子出门,是不是也算不文明行为?

  另如,某地一家酒店服务台上摆放着“为创建文明城市,请您主动登记后入住”的温馨提示。试问,如果不创建文明城市,入住酒店就可以不用登记了吗?

  “文明城市创建”这一载体,是好用管用,但切忌乱用滥用。否则,不仅误导了群众,给创建带来负面影响,还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得不偿失。

  五、做事急于求成,把握不好分寸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文明城市创建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相当重视,但把握不好分寸、掌握不好度,常常会“大踩油门”“用力过猛”。

  如某地在迎检期间,临时加强城市管理力量,实施“人海战术”,十字路口过量配备交警、协警、志愿者,多的数十人,少的七八人,从早到晚,不分时段。乍一看是重视,实则是不自信;再一看是人多,实则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类似的事情也不少见,如有的城市“强拆沿街商家牌匾上含有经营范围的字体”“扫土称重看卫生打扫得干不干净”“举着大剪刀剪平菜叶、剪齐带鱼尾巴”,有的甚至会临时调整居民生活垃圾收集时间、学校上下学时间,实施“过度助力”,走偏路线、令人不解。

  六、小隐患不除,大事故难防

  “负面清单”就如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一般,是文明城市创建的规则底线、纪律红线,大大小小涉及40项内容。一旦有文明城市突破底线、触及红线,“负面清单”就会生效启动,轻则罚分、通报,重则停止资格、取消荣誉。

  近年来,不少文明城市就因触及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处置不当引发大范围负面舆情等重大“负面清单”,被停牌、丢牌。

  如某地一个社区集贸市场发生重大燃气爆炸事故,造成26人死亡,被停止全国文明城市资格一年。据当地新闻发布会通报,该涉事企业主体曾对130次燃气泄漏报警等系统性隐患熟视无睹。

  正如笔者之前在《别让一个负面热点害了一座城》剖析过那样,这些触及“负面清单”的重大事故,表面上看似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不负责行为导致,带有一定偶然性,但往往暴露的是一个领域的工作在忧患意识、方法路径、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缺失。

  一个“小隐患”、一个“小漏洞”,不及时排查、不及时疏堵,必将积小为大、变少为多,酿大事故、食大苦果。

  七、忽视群众立场,想当然作决策

  少数城市在推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眼前利益、短期利益,忽视人民群众立场,常常陷入不顾城市发展规律,想当然作决策、办事情的“怪圈”。

  如某地过完年后,城管走上街头,撕下临街商铺张贴的春联和“福”字,以“维护城市市容市貌”,引起群众不满,既破坏了传统习俗,也给文明创建与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

  还有的城市在创建过程中,容易把创建当作某个部门或是几个部门的“专题事”,忽视了群众的主体力量,忘却了创建是全社会的“大家事”,用自己的“大包大揽”,换来了群众的“无感”,拉开了创建与群众的距离,陷入“干部干、群众看”“干部叫苦、群众不满”的泥潭,致使创建成效难以维持,走不稳,也走不远。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绝非一劳永逸、一朝一夕之功,只有用心、用情、用准力,坚持为民初心、群策群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不会跑偏走歪、误入歧途。

  1. Prev: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发布《军人勋表管理规定》
  2. Next:黄平法院:临时起意,偷鸡偷鹅被判刑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