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仁里乡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负担重、铺张浪费等重点问题,坚持党建引领,以家风涵养、村规民约、良俗培育为抓手,多措并举,持续培育质朴民风、和谐村风、文明乡风,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活力。
推行“党建引领+百姓商定”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员干部带头落实“红白喜事打招呼”制度,带头践行喜事小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明确酒席规模、标准和时限,倡导邻里之间重情轻礼、互助出力,营造“人情减负、温情不减”的和谐氛围。坚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通过“院坝说事”聚民声、“鼓楼议事”汇民智、“群众主事”凝民心等接地气的方式,广泛征集村民的真实想法与合理诉求30多条,真正将移风易俗倡导标准的制定权真正交到村民手中。同时,充分发挥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乡贤五老”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采纳其意见建议,形成了“众人商量着办”的良好氛围,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敲门行动”入户走访开展文明新风宣传,同步开展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特殊人群走访关爱等,并积极发挥村“两委”、后备力量等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有效化解了一批邻里矛盾。

组建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队,搭建多元化宣教平台。为让移风易俗理念深入人心,仁里乡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队通过入户走访“面对面”宣传政策、鼓楼讲堂“心贴心”宣讲内涵、文艺汇演“情连情”演绎新风等多元化渠道与特色化形式,开展了40多场内容鲜活、贴近生活的宣教活动。这些活动精准对接村民需求,既讲清移风易俗的现实意义,也讲透文明新风的时代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推动村民从“要我改”的被动接受到“我想改”的主动参与,让移风易俗工作真正走深走实、入脑入心。文明新风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乡村每个角落,悄然吹进每一位村民的心坎里,成为仁里发展中最动人的风景。
阵地赋能,打造新风“栖身之所”。聚焦阵地建设,让移风易俗有载体、文明传播有依托。全乡8个村依托村文化广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现有资源,设立“移风易俗宣传角”。通过张贴文明公约、公益广告等形式,将节俭办事、孝老爱亲等理念融入乡村生活环境。同时,结合“网格化”机制,组织网格员主动入户,累计发放各类移风易俗资料5000余份,面对面向村民讲解勤俭节约、厚养礼葬等理念,耐心解答村民疑问,及时收集群众意见,切实打通文明新风传播的“最后一米”,让文明理念走进家家户户、融入日常生活,持续引导村民把重心从讲究“面子”排场转向注重“里子”涵养,家风家教建设进一步加强。

服务增效,助推新风落地生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家书屋、儿童之家等阵地,常态化开展“尊老爱幼”“学习雷锋”“非遗传承”“自强奋斗”等主题实践活动,并结合入户走访、送教上门、节日慰问等,将勤俭节约、劳动光荣、邻里互助等文明理念送入千家万户。开展“贵州村牛·天亮文化”,“吃相思”,“过瓜节”等节日平台,凝聚乡情乡谊,增进邻里团结,激发共建美好乡村的内生动力,让勤俭朴实、向善向上的文明乡风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李 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