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古树守护与生态文明的绿色传承
时间:2025-03-26 10:25:35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在锦屏县河口乡,文斗村以“百年环保第一村”“中国景观村落”等美誉闻名遐迩。这座深藏于清水江畔的苗族古寨,凭借代代相传的生态智慧与创新实践,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篇章。

  以碑为法,村规民约的生态约束。文斗村的生态保护传统可追溯至1773年,村民将护林理念刻于“六禁碑”,明确规定:“禁砍古树”“禁毁山林”等条款,成为中国最早的环保法规实物见证。2015年,文斗村对《村民自治合约》进一步细化生态责任,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实施追责与惩罚,形成“村民共议——制度约束——全民监督”的闭环管理。村中至今留存“六禁碑”与林木管理碑,这既是历史见证,更是村民日常行为的“绿色法典”。

  以树为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文斗村现存600余株古树,包括千年银杏、红豆杉、金丝楠木等30多种珍稀树种,其中30公分以上的古树达230株,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85.61%。文斗人种树、爱树、敬树,一生与树为伴。新生儿出生后种下“生命树”,二人结拜为兄弟时栽植“老庚树”,年轻人结婚后栽植“夫妻树”的习俗,传递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近年来,文斗村联合文斗小学对古树实施“小树长”挂牌管理,组织学生参与护绿实践,将生态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以文为脉,契约精神的文明交融。作为“锦屏文书”核心发现地,文斗村至今完整保存着3万余份林业契约,契约文书对山林买卖、造林、采伐限制、纠纷调解等生态管理事项进行详细记录,明确山间林木的产权归属,保障树木的生长成材,锦屏文书被誉为“中国木商文化活化石”。“重生态、重法治、讲诚信、讲和谐”的东方契约精神在文斗村延续至今,2004年起,村民自发建立村级“绿化基金”,鼓励种植珍稀树种,促进生态修复和环境美化,进一步推动民间力量为巩固生态屏障添砖加瓦。文斗村不断深挖契约内涵,将生态保护拓展到基层治理中,通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制度,突出契约精神在民风民俗中的约束力,让制度管人管事更为彰显。

  以绿为本,践行家训的生动实践。大山深处的文斗人民将生态信仰化作生动的家风教育,将家风教育贯穿于生活细节中。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的“敬树节”,全村举行祭拜仪式,长者带领孩童为古树系红绸、诵祷词、重申“护树款约”,祈祷树木茂盛、风调雨顺、百姓安乐;孩童自幼时被家长教导“不折一枝一叶”;大雪凝冻灾害期间,村民自发成立护林队用木棒为古树敲雪减负,以稻草包裹树干为古树御寒;每年六月晒契约时,老一辈会向年轻一代讲解文书的历史背景和内容,传递祖先的生态保护理念和契约精神,文斗人代代相传的家风文化在护绿植绿行动中传承着生态文明理念。(龙琴琴)

  1. 上一篇:锦屏县平熬村:党建引领让古传统村落焕“新颜”
  2. 下一篇:锦屏县铜鼓镇:铜鼓镇“三举措”打造高素质村党组织书记队伍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