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秉县双井镇西北面,有一个古称“苞桑堡”的村落——翁西村。自2008年以来,这里已连续17年未发生刑事案件,实现“零命案、零涉诈、零群体性事件”,先后荣获“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正全力申报“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是什么样的治理密码,让这个有着750多年历史的村寨保持长治久安?记者走进翁西村,探寻其基层治理的实践经验。
“去年年底,我和兄弟因为修路的事闹了矛盾,还和母亲发生了口角。多亏村里面及时帮忙处理,现在我们一家人相当和睦,有什么事都互相沟通。”村民龙应成说起这段经历,满是感激。在翁西村,像这样的矛盾纠纷能够及时化解,得益于村里完善的矛盾调解机制。翁西村党支部书记龙刚介绍:“我们将普法课堂搬进院坝、融入小组会议,每月定期组织群众围坐在一起,邀请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的同志和法律明白人,用‘拉家常’的方式‘以案说法’。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条例,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让群众清楚,发生矛盾第一时间要到村里面,由村干部介入,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2024年,翁西村矛盾纠纷集中排查15次,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4余起,为确保矛盾不反弹,我们还开展了60余次回访,通过电话沟通、上门走访,详细了解当事人后续相处情况,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心平气顺。”
翁西村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形成“村委会+寨管委+十联户”的精细化治理体系,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建立矛盾纠纷“红黄蓝”分级预警台账,根据风险等级精准处置,实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我们村有12个姑妈调解员,大家在一起干活、做农活时,要是聊到矛盾问题,姑妈队伍就会出面解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姑妈调解队负责人石世秀自豪地说。这支由本地媳妇、外嫁“姑妈”组成的调解队伍,发挥妇女 “细心、耐心”的优势,将传统调解智慧与现代法治理念相结合,从情、理、法多方面进行疏导,走出了一条“情理法交融”的乡村治理新路。
此外,村里还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寨老等组建“五老调解队”,利用他们“人熟、地熟、事熟”的特点,开展“板凳调解”,化解村民心中的“窝心火”。
普法宣传也是翁西村基层治理的一大亮点。为了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村里扩宽宣传渠道,利用微信、广播等方式开展普法。结合村情实际,录制苗汉双语普法音频,用方言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还积极邀请法庭同志开展“巡回法庭”普法宣传,建立法治广场,营造“景+法”的浓厚氛围。“以前邻里纠纷,大家可能会用家族势力解决,现在都知道通过法律途径处理问题。” 龙刚说道。村里还组织村干参加“法律明白人”培训,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
在平安建设的创新实践中,翁西村构建起“数字防控+德治浸润+产业护航”的立体化治理格局。依托“雪亮工程”与“5G数字乡村平台”,全村725个高清摄像头织就全覆盖监控网络,重点路口、公共区域、隐患点位无死角覆盖。村民一旦遭遇紧急情况,可随时通过镇综合治理中心实时回看视频,让治安防控从“事后追溯”转向“事前预警”,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结合苗族村寨特点,推行“党员+寨老”双轨治理机制,更新完善《翁西村村规民约》,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形成“以德治村”的良好氛围。同时,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大家将精力投入致富增收中,减少矛盾纠纷,形成“兴产业、少纠纷”的良性循环。龙刚介绍:“如今,整个村的风气焕然一新,大家不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执不休,而是拧成一股绳,一门心思谋发展。2024年村集体经济发展突破100万元大关,全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0元。”
翁西村的实践印证了“党建强则治理优,法治兴则根基稳,德治润则民心聚”的基层治理逻辑。未来,翁西村将进一步深化“三治融合”,全力打造新时代样板村,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平安动能,续写基层治理的崭新篇章。
(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吴路路 吴义环 吴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