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平县双江镇东南部,隐匿着一座历经800余年岁月沉淀的侗族古村——黄岗村。这座始建于宋代的村寨,不仅是男声侗族大歌的原生地,更以“稻鱼鸭”农耕体系留存着侗族千年文化基因,被誉为侗族原生文化的“活化石”。
踏入黄岗村,仿佛穿越时空。420栋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其中7栋百年老宅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5座侗族鼓楼拔地而起,庄重而威严;1座风雨桥横跨溪流,连接着古往今来;510栋禾仓群沿溪而立,构成全国罕见的“禾晾文化景观”。
“这些老房子都是‘会呼吸的文物’。”村党支部书记吴龙保抚摸着鼓楼立柱介绍,村民沿用“杉木架构+小青瓦”工艺修缮建筑,每年按“修旧如旧”原则更换构件。
谈及村寨环境管护,他补充道:“农户实行‘门前三包’,房前屋后自己扫干净;水塘、沟渠等公共区域由保洁员每日8点定时清理,确保寨子里天天清清爽爽,既守住古村风貌,也让游客来得舒心。”
消防安全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中之重。黄岗村构建起“人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防护体系:10条防火隔离线将村寨划分为16个安全单元,11个消防池与40余处蓄水塘形成立体水源,78个消火栓覆盖全村并公示位置图;372个智能监测点位接入智慧防火平台,实时预警用电与火情;30人义务消防队每日两巡、每月演练,每月19日固定开展消防演习,12点后实行禁火制度。这套严密体系让黄岗村实现30年零重大火灾,成为传统村落消防安全的示范样本,也得到各级认可,2012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获评“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成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8年列入“贵州省示范性传统村落”。
依托中国旅游集团定点帮扶,黄岗村创新“央企帮扶+党建引领+合作社+民宿”模式,激活乡村旅游“新引擎”。“没想到废弃禾仓能变成‘金疙瘩’”村民吴贵阳站在改造后的禾仓民宿前感叹,“民宿开了五六年,我累计分红超千元。”黄岗村禾仓宿集店长陈禄敏介绍:“禾仓民宿融入侗寨风貌,住客能沉浸式体验侗家风情,4月入住率达60%,客源逐年增长。”2024年,民宿营收达124万元,村集体分红覆盖全体农户,既壮大了集体经济,又激发村民主动参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内生动力。
在传统产业升级方面,黄岗村深耕4500亩“稻鱼鸭”生态农业,推出香禾糯、稻田鱼、咸鸭蛋等“糯鱼鸭系列”旅游商品;投入235万元建设1000亩茶叶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万元,带动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我们既要传承好传统产业,又要创新发展,让传统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吴龙保对未来充满信心。如今的黄岗村,通过传统村落保护,不仅留住了文化根脉,更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吴义环 吴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