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誉为“百节之乡”,长期以来,节日、婚丧嫁娶中农村滥办酒席成风,攀比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让干部群众很头疼。自从有了“合约食堂”,大家攀比少了,小小的“合约食堂”正成为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大课堂”。
简办酒席
“过去,农村巧立名目办酒席的问题比较突出,2014年,渡马镇群众率先自发成立‘合约食堂’,抵制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陋习,后在全州推广。” 天柱县常务副县长杨长燕说。
走进位于黔东南州天柱县坌处镇的三门塘村“合约食堂”,半月谈记者看到,右手边是窗明几净的厨房,左手边是可供200人用餐的区域;二楼有几个包房和一间可容纳百余人的会议室。
2022年4月,三门塘村村民彭泽伟的母亲去世,他向三门塘村村委会申请,在“合约食堂”办了15桌酒席,招待100多名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锅,够吃不浪费,大大节约了花销。”彭泽伟说。
三门塘村“合约食堂” 李惊亚 摄
过去,群众在家门口办酒时,有钱人家发50元一包的香烟,能上15道“硬菜”,一般家庭若发几块钱的烟,菜品也比较普通,就感觉脸上挂不住。“现在,办酒规模、标准是统一的,必须上便宜的烟酒。”彭泽伟说,“在‘合约食堂’办酒只要买好菜,找好帮厨,最后给村里交100元卫生费就可以了。”
据统计,近年来,黔东南州16个县(市)共建有“合约食堂”408个,其中由村集体自主管理经营的占八成,每个“合约食堂”均明确专人管理,累计承办酒席8000余场,每桌规定价格一般在180元至280元之间,每场平均节约各项资金1万元以上。
农村的精气神更足了
针对农村文化生活匮乏等问题,黔东南不少村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探索“合约食堂+”模式,将简单的办酒场所转化为集村民议事、调解纠纷、政策学习、开展文化活动的综合场所。
在三门塘村“合约食堂”,墙上挂着“成由节俭败由奢”“浪费粮食可耻、节约粮食光荣”等俗语。“三门塘村是3A级景区,平时‘合约食堂’由村集体合作社承包出去,开展长桌宴、干部培训等活动。”天柱县坌处镇党委书记纪宽林说。
在“合约食堂”发源地天柱县渡马镇,当地打造“合约食堂”升级版,开展“合约食堂+节约富民”“合约食堂+一户一约”“合约食堂+清洁风暴”等活动。还有一些村寨把“合约食堂”打造成村民文化活动室、休闲娱乐室和道德讲堂,配套设立功德簿、红黑榜、评议栏,将本村的道德榜样记录在册,宣传本村文明典型、好人好事,引导农民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进移风易俗
“合约食堂”主要由村两委牵头,村民代表大会决议,利用闲置学校、家祠、集体仓库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闲置场所等地点建设,明确“合约食堂”承办宴席种类、标准、规模、申报流程等,规定只承办婚丧嫁娶宴席,拒办其他名义的酒席。
黔东南各地共同制定“合约食堂”配套管理制度321个,并纳入村规民约。如天柱县明确承办酒席每场规模不超过30桌,每桌成本不超过200元,香烟每包13元以下,酒以每瓶20元以下的米酒为主。
针对以往办酒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等现象,由群众推选乡贤人士等成立“寨管委”,负责“合约食堂”管理和运行维护,对违反规定行为及时劝导制止,不听劝导的,由“寨管委”成员、村两委共同对当事人和酒席主办者批评教育,并纳入“星级文明户”量化评比考核。
“以‘合约食堂’为抓手,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少数民族村寨遍地开花,这有助于摒除乡村陋习,活跃农村文化生活,让群众把心思用在乡村振兴上。”杨长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