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好小厕所,服务大民生—— 黔东南“1+3+N”模式协同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时间:2023-04-27 11:15:18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木方立四边”曾是黔东南农村传统旱厕的真实写照。“如厕难、难如厕”是这里农民生活每天都要面对的民生问题,也是长期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顽疾”,更是历年来州委州政府最为关注、最想解决的民生大事。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我州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采取“一二三四”举措,大力探索农村厕所改造新技术新模式,有效防控由于模式不适宜、技术不规范、管护不及时导致出现新的污染源,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数据显示:自实施农村厕所革命以来,我州已连续6年将农村厕所革命列入州政府工作报告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截至2022年底,全州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5%,较2017年末提升了34.15%;农村公厕在2020年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基础上,向自然村寨进一步延伸……

因地制宜 “方便之门”提质升级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以剑河县为例,一系列顶层设计、典型示范、技术革新、监督指导措施,层层落地见效。

  剑河县将农村厕所革命与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川洞村作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村落,自然而然成为了剑河县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的先锋队。

  “当初村干部来家里,提出要改厕时,一开始我不答应。”剑河县川洞村打佬自然寨邰昌光回忆,但随着村干部们的耐心讲解,得知有资金补贴,而且盖好的新厕所既能洗澡还能改善自家周围环境后,邰昌光立即行动起来。

  不仅如此,村里也新建了公厕,全村通过集中居住改厕、分散居住改厕、利用房前屋后农田空闲用地消纳粪污,实现了农村粪污资源就地还田、还土利用,促进了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如厕习惯、改变生活卫生习惯。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我州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州县明确由乡村振兴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建立起“1+3+N”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即1个乡村振兴办公室,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3个工作组,村庄规划和风貌整治、村庄清洁、乡风文明、村庄绿化建设、乡村治理等N个协同工作组。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有效改善农村如厕环境,全面改变农民如厕陋习,推动全州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厕所从脏乱差的一角变成靓丽的一景,在黔东南,剑河县不是个例。

  我州通过精准摸排和分类实施两步,彻底摸清全州农村厕所基本情况以及农户当前的改厕需求,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农村改厕档案。结合各县实际,将16个县(市)分为两类科学推进,逐步实现农村户用厕所应改尽改。

  在雷山县郎德镇南猛村,一间崭新的村级公共卫生间紧挨着芦笙广场院角而建。约50平方米的公厕内,设有2个洗手台,蹲位间设置约2米高的隔板,并设有水冲式节水蹲便器,给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便利。

  针对农家乐、民宿淡季旺季污水排放的特点,南猛村以“专用化粪池+庭院消纳式土地渗滤技术”为核心,与净化槽处理技术进行组合,最大程度节约运行维护成本,还可实现厕所粪污的庭院种植利用。

强化管理 确保群众长期受益

  为了让“厕所革命”快速“升温”,进一步激发工作活力,我州通过“三发力”各个击破,持续解决农村改厕中的难点。

  ——在示范引导上发力。针对农户改厕思想认识不足,坚持以政策宣传的院坝会、入户动员的恳谈会、邻里示范的观摩会,给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改厕氛围;通过广播电视、微信、抖音、标语以及宣传画等渠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农户算清楚改厕的健康账、经济账、文明账,培养群众健康文明卫生的习惯;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宣传,促进农村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真正实现由“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跨越。

  ——在技术创新上发力。针对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困难、污水终端运行成本高等情况,抢抓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的机遇,加大与全国联盟顶级专家合作力度,围绕“一户”、“一店”、“一寨”、“一村”开展技术模式创新,因地制宜推广“缺水山区改厕和厕所粪污庭院消纳及大田回用”等技术模式,有效解决群众用肥难、土地资源有限、终端运行成本高、低碳环保等难题。

  ——在村规民约上发力。针对厕所乱建、后续管护缺失、粪污乱排乱放等现象,坚持将农村厕所改造与使用管护一体设计建设,坚持将农村改厕宣传发动与厕所管护运营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完善施工建设、技术服务、投诉监管以及日常检修服务等台账信息,畅通群众投诉渠道,明确管护机构,积极拓展农村环卫体系,培养厕所管护职业化团队,及时解决处理公厕保洁、粪污利用等难题。

提升气质 展示文明新形象

  厕所革命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我州多措并举推进厕所革命扎实、持久、长效开展。

  强化组织保障。成立州委副书记、分管副州长为组长的黔东南州农村厕所革命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部门联席会议和联络员定期报告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黔东南州推进“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等文件和行动方案,将农村改厕与生活污水治理、畜禽粪污处理统筹实施,有效推动“厕污共治”。

  强化服务保障。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操作、实地观摩、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开展基层干部、农村工匠改厕技能培训,做到改厕技术到村、到户,实现乡乡都有技术员、村村都有明白人。

  强化资金保障。积极统筹整合农村厕所革命奖补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建立健全“财政补贴引导、农民和集体积极投入、社会力量多方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补助、用户付费、市场化管理的农村厕所运行维护机制。

  强化制度保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乡村清洁条例》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各方推进乡村清洁的职责和义务。

  如今,农村“茅厕”全然不见踪影,“臭气冲天、污水横流、苍蝇乱飞”如厕难已经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干净卫生的农村户厕以及宽敞明亮的村寨公厕,冲水马桶、梳妆台、热水器正逐渐成为农村家家户户厕所的标配。苗乡侗寨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蝶变。

  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别致静雅……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 (记者 王佳丽)


  [短评]

“小厕所”建成“大文明”

  农村厕所革命是对封闭乡村传统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着社会文明和进步程度,是实现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农民生活幸福的“必选项”“必答题”,贴民情、合民心、顺民意。

  我州将农村厕所革命纳入全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大盘子中统筹谋划,州县明确由乡村振兴指挥部牵头抓总、统筹协调,建立起“1+3+N”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即1个乡村振兴办公室,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3个工作组,村庄规划和风貌整治、村庄清洁、乡风文明、村庄绿化建设、乡村治理等N个协同工作组。以点带面、典型引领、整体推进,有效改善农村如厕环境,全面改变农民如厕陋习。

  总结黔东南各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成功实践,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因地制宜、努力解决实际问题。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多少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记忆,更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厕所革命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突破口,让乡村成为充满魅力与希望的热土,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

  要坚持建、管、用并重,以改善生活品质为目标,以保障改厕质量为基础,以运维常态长效为根本,推动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运行管护社会化服务体系,使农村厕所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真正成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生动图景。

  1. 上一篇:黔东南州文联摄协1集体32个人获贵州摄协表彰
  2. 下一篇: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传遍苗乡侗寨—— 我州各地持续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活动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