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八方之力,历五载春华,蓄磅礴之势,成脱贫巨变。
黔东南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底线目标,全州上下勠力同心,攻坚拔寨,把脱贫攻坚庄严承诺写进山川的巨变里。
2020年11月23日,从贵州省政府传来好消息,包括我州从江县、榕江县在内的贵州省9个深度贫困县宣告摘掉贫困县帽子。至此,黔东南州所有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与全省人民一起告别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发生率全省最高,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而艰巨。
2016年,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32万人,贫困发生率21.69%,贫困县15个,其中深度贫困县4个、深度贫困村1038个。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州委、州政府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州、县、乡分别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村、组建立脱贫攻坚指挥所和网格单元,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脱贫攻坚指挥作战体系;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公开承诺等方式,以上率下推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对最后出列的两个深度贫困县榕江、从江脱贫攻坚实行挂牌督战,州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别担任两县挂牌督战总队长或副总队长,选派50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督战专班联动作战,并组织已摘帽的13个县和凯里市定点帮扶“两江”2至4个乡镇。
尽锐出战,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强将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截至2020年底,全州共选派1621名村第一书记、6436名驻村干部开展驻村帮扶,组建16支工作队1556个驻村工作组帮扶1570个村,实现贫困村全覆盖。
聚焦帮扶资源,凝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中组部等14家中直单位实施帮扶黔东南项目834个,累计投入和协调帮扶资金7.25亿元,协调贷款45.35亿元。2016年以来,杭州市累计拨付财政援助资金22.464亿元,选派1276名专技人才到黔东南支医支教支农。
围绕贯彻中央和省各类政策,及时制定我州贯彻落实意见和配套措施,构筑形成黔东南州脱贫攻坚“1+10+9+N”政策体系,有效支撑和加快了黔东南州脱贫攻坚事业。
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战,黔东南州一步跨千年。
凯里市南花村2019年累计接待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0余万元,摘掉脱贫帽,村民对生活更有信心了。
近些年,我州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选择蔬菜、食用菌、茶叶等12个特色产业作为全州主导产业,由州领导领衔推进,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发展林菌、林药、林鸡、林蜂等林下经济,推动建设“百千万”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力创建全国林下经济发展示范州。
截至2020年底,黔东南州1853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5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全州7.06万户30.81万人搬迁进城。
如今,从连绵不绝的月亮山区,到碧波荡漾的清水江畔,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见证着新的开始,一片片新的产业热土升腾起新的希望。“楼上住人、楼下务工”,搬迁群众从农民变市民,奔向幸福新生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1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开局之年。
当前,我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认真落实“四个不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开新局、走前列、作示范。
我州立足全州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把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成果和开启乡村振兴新局面重要抓手。通过大力推进“一县一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民多渠道稳定增收,着力发展生态种养、中药材、蓝莓、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州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按照“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建筑、田园生活、田园风光,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要求,重点打造一批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试点示范,在全州范围内确定了11个省级试点、43个州级试点和147个县级试点。其中,11个省级试点占全省批复的首批50个试点的22%,为全省最多的市州。
如今,放眼全州,一座座新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节节攀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我州将乘势而上,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