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75年前,黔东南还是一个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城镇化率极低的贫困地区。历届州委、州政府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75年风雨兼程,75年锐意进取。如今,绿意盎然的黔东南,从城市到乡村,都在讲述着“春天的故事”。
我州按照“核心引领、区块联动、县域互动、城镇支撑”的空间布局,逐步形成以凯麻片区为核心引领,凯里都市圈、黔东片区城镇组群、南部黎从榕锦城市带为区块联动,特色县城和特色小(城)镇为支撑的城镇体系。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延伸开去,一座座桥梁飞架南北 ,我州城乡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75年砥砺奋进,75年辛勤建设。黔东南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描绘出自治州从落后城乡面貌迈进新型城镇和美丽乡村的锦绣画卷。凯里国贸集时装、美食、娱乐影视为一体,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客人;凯里地下步行街,人流如织,商贸繁荣。
“不要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起步时,凯里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镇。”凯里市民杨光贵回忆说。75年后的今天,凯里已经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
一座座美丽城镇的蝶变,源于黔东南州大胆地提出以同城化建设推动城镇化这一重大举措。
凯里城市框架不断拓展,构建“大凯里”的凯麻同城化发展,堪称黔东南州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范例——
城镇化带动州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全面优化我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以凯麻同城化建设为推手,把凯里打造成为黔东经济增长极和贵州东部区域中心城市。2023年,凯里、麻江城区常住人口达58.7万左右。依据2011年省人民政府批复的凯里—麻江城市总体规划,凯麻城市规划区规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以贯彻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推进“强州府”“桥头堡”战略行动为主抓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迈上新台阶。
如凯里滨江大道建设,便将凯里城市中心整体向清水江边扩展,改变了清水江往日绕城而过的历史,使凯里由一座山城变成一座真正的滨江城市。
凯里市依托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玻璃主导产业,炉碧百亿级产业园雏形初现,凯里连续7年入列中国西部百强县,成功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公交都市,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达316.77亿元,经济首位度提升到23.8%,城镇常住人口占全州的30.34%,区域中心城市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高。
75年的发展,黔东南城镇建设已今非昔比。“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十四五”以来,我州累计新增市政道路129.88公里,城市建成区路网密度达到8.64公里/平方公里,新增社会公共停车位1.24万个,城镇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新增公园绿地180.65公顷,改造公园绿地67.14公顷,建成城市公园87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4平方米。印发实施《黔东南州“十四五”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黔东南州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措施。坚持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以“强州府”为重点支撑,围绕“3个100万”、城镇“四改”等重点工作,着力实施城镇承载能力、城镇品质、城镇经济、城镇治理和城乡融合发展五大提升工程,分年度制定印发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全州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以苗族文化为代表的精品小城雷山,徽派古城镇远,民族特色文化旅游小镇西江、肇兴等,实现了民族文化与城镇建设的有机结合,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
过去75年,是黔东南基础设施大改善的75年,黔东南已经建设开发成为一片充满生机的热土。
以前,衡量贵州交通发展变化的标志,就拿黔东南为例子。人们不会忘记,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区、乡都在黔东南。勤劳智慧的黔东南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贵广高铁、沪昆高铁穿境而过,通车里程达280多公里,占全省一半。县县通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14公里,占全省六分之一。黎平机场、凯里黄平机场先后通航,成为全国拥有两个支线机场的几个市州之一。
过去75年,是黔东南城乡面貌大变化的75年。“十四五”以来,全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5.55%提高到48.25%,提升2.7个百分点,全州建成区面积由228.31平方公里提高到246.38平方公里。建州初期只有几百户人家的凯里苗寨,已经发展成为50万人口的现代都市。黔东南的城市变大了、道路变宽了,走出了一条山地民族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