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绘新卷 生态“变现”闯新路——黔东南州走出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时间:2025-03-30 17:57:12    来源:黔东南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今天的黔东南,莽莽林海与清澈河流相互交织,共同勾勒出一幅生态画卷,良好的生态已成为黔东南最大的财富和发展底气。

图片

天柱县成为贵州唯一入选的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地区(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 供图)


  近年来,黔东南州牢记嘱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之州、拒绝污染”的发展底线,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并进的创新之路,为全国民族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转型样本。

  数据显示,目前黔东南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9.63%,林地面积3450万亩,森林面积3228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2亿立方米,四项指标均为全省第一。如何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造福百姓?剑河县积极开展碳汇工作,2022年6月,黔东南州第一张碳票在剑河发行。这张碳票面额为1700万元,涉及林地面积共计38520亩,监测期为20年,监测期碳减排量达610620吨。

图片

剑河县碳汇运营中心成功颁发黔东南州首张司法碳票交易凭证(剑河县检察院 供图)


  碳票,作为林地林木碳减排量收益权的证明文件,相当于一片森林固碳释氧功能作为交易资产的“身份证”,让森林的这一生态价值得以在交易市场中明确身份,顺畅流通。

  这张“碳票”发出来后,也被赋予了交易、质押、兑现、抵消等权能。农户们凭借手中的碳票,不仅能将林地的固碳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还可通过抵押碳票获得发展资金,用于扩大林业生产或开展相关绿色产业。值得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种绿、护绿、养绿已逐渐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觉行动。剑河县一位村民感慨道:“以前只知道林子能保水土,现在才明白,精心守护这片绿,就是守护我们自己的‘钱袋子’。”

图片

剑河县柳川镇关口村的茫茫林海(剑河融媒 供图)


  而生态保护的更高追求,在于让绿水青山释放经济价值。黔东南州创新构建生态产品“确权—定价—交易”体系,将森林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可量化的碳汇资产。剑河县率先突破,推出“剑蓝·碳绿”碳汇检察品牌,明确“以碳代偿”生态修复机制。2022年2月,剑河县检察院办理的全省首例认购碳汇检察公益诉讼案件,被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发布为典型案例。2023年,剑河县屯州村成立“司法碳汇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向林农发放碳汇红利13.7万元,让村民真正体会到“空气能卖钱,林子是银行。”

图片

剑河村民参与碳汇分红(剑河融媒 供图)


  多年来,黔东南州始终秉持生态优先原则,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要抓手,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准入,关停整改落后产能企业。与此同时,黔东南州积极引导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以此推动传统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的绿色升级,为全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筑牢坚实根基。

  传承生态理念,以更实举措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作为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黎平县肇兴侗寨将“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与民族文化、自然保护深度融合,景区吸引力大增。2024年,肇兴侗寨接待游客 102.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2亿元。此外,黔东南州还依托“村超”“村BA”品牌流量,以及传统村落、民族节庆等特色资源,推动生态康养、生态旅游、乡村文旅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释放生态经济效益。

图片

㵲阳河风光(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 供图)


  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黔东南州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常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㵲阳河、清水江获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命名……先后创建6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发出全省首份《碳汇认购令》,剑河、台江、丹寨3县获签发首批省级碳票……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天柱县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记者手记:

  从守牢生态底线到激活绿色动能,黔东南州用实践证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如今的黔东南,森林碳汇可质押贷款,司法判决能修复生态,非遗赋能旅游经济,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在这片绿色沃土上,黔东南继续厚植优良生态,奋力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龙思全)

  1. 上一篇:黔东南州“三优三促”赋能旅游景区联动发展改革经验
  2. 下一篇:名单公示!黔东南这些个人拟获国家级表彰
责任编辑:潘欣晨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