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强化创新驱动,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黔东南州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实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头号工程”为抓手,通过园区平台建强、产业集群培育、体制机制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的贵州黔玻永太新材料有限公司光伏玻璃生产车间内,全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机械臂精准地进行着取放操作,一块块晶莹剔透的光伏玻璃在智能质检系统的严格检测下,沿着传送带有序地进入包装环节,再由几十辆物流车运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依托3.28亿吨高品位石英砂资源,大力发展玻璃产业,聚集了黔玻永太、海生玻璃等 20余家上下游企业,构建起“矿石采选—玻璃制造—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玻璃产业在这里聚能成势。
在发展过程中,园区通过“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闯出了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2024年,该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3.71亿元,同比增长57.52%,成为黔东南州首个“百亿级”园区,这也是我州推进“富矿精开”战略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招引光伏组件、电子玻璃、汽车玻璃等玻璃深加工项目,继续加大服务企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力度,用好‘贵人服务’、重大项目调度及园区搭建的平台专班、干部服务包保企业机制,全程跟踪服务好企业生产运行,解决好企业的困难问题。2025年,经开区通过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争取完成总产值150亿元的目标。”贵州炉碧经开区经企局局长王辰城介绍说。
位于台江经济开发区的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生产车间里,几台机械手在工人操作下,正忙碌地组装电池配件。该企业2024年实现日产电池14万只,产量再创新高。“通过优化电池材料配方和生产工艺,电池循环使用寿命在原来基础上提升了20%至30%,既节约资源又绿色环保。2024年公司实现产值46.26亿元,2025年的目标是突破50亿元。”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明朵说。
与凯里的资源型园区不同,台江经济开发区则在新能源赛道异军突起,成为2024年黔东南第二个“百亿级”园区。当地坚持因地制宜,通过标准化厂房建设、营商环境提升、物流体系优化、人才公寓配套等举措“筑巢引凤”,吸引铅酸蓄电池制造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等产业入驻聚集,构建“动力电池生产—废旧电池回收—循环材料再生”闭环产业链。2024年台江全县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5.2%,台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公示名单,工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完成工业总产值140亿元以上,力争达到150亿元。下步,我们将围绕打造150亿级园区目标,持续做大做强电池及再生资源循环材料主导产业,以及酸汤农产品加工、‘村BA’体旅装备制造两个支撑产业,助推工业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不断完善园区水、电、气、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的要素保障。继续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巩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成果。“台江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部副部长龙正曜说。
而在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场“刀刃向内”的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正重塑园区生态。通过实施“管委会+公司”运作模式,推动政企职能分离,86项审批权限下放至园区;建立“企业之家”服务窗口,实现“园区事园区办”。这种去行政化改革使园区回归经济发展主责主业,干部队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绩效考核与薪酬直接挂钩,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经过改革,如今黔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活力满满,正有序推动跨区域工业园区联合建设。黔东南高新区根据《麻江县、凯里市跨区域工业园区联合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要求,与麻江县共建项目两个,年产900吨酱香型白酒项目已经签约并正在进行初期建设,果汁和水果精酿啤酒加工项目已达成合作意向。两地坚持以共同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协同为“小切口”,推进麻江县、高新区两地工业经济发展。
产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州将园区作为“四化”融合主阵地,带动周边县市共建产业链,推动差异化发展:天柱县依托重晶石资源打造钡化工基地,岑巩县建设新能源材料产业园,雷山县发展民族特色食品加工……2024年,全州园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02亿元,同比增长22.9%。站在新的起点,黔东南将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真正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
记者手记:
黔东南州正以园区竞秀之姿,演绎着工业经济的“破茧成蝶”。炉碧经开区让石英砂资源“点石成金”,台江经开区跻身国家级绿色园区行列,黔东南高新区以园区改革激发效能,麻江县与凯里市跨区域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这些探索与成效,是“四新”“四化”战略的精准落地,是“富矿精开”理念的生动实践。当传统产业与绿色转型碰撞,当资源依赖转向创新驱动,黔东南用行动证明:高质量发展,既需资源禀赋的“硬支撑”,更需改革创新的“软实力”;不仅藏于山水之间,更刻在敢闯敢试的基因里。(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聂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