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处,奋进正当时。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培育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这一重要讲话精神如春风化雨,为我州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州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发展动能,立足“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独特地貌,以科技创新为笔、全链升级为墨,全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我州的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超过90%,曾经的“地无三尺平”的难题,在科技的浪潮中转化为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关键优势。
走进天柱县邦洞街道观州村的贵州中邦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园,技术主管杨国平正专注地观察着手机屏幕上的数据,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实时监控着各项指标:“现在每个鱼池都配备了‘电子管家’,水温、溶氧量、鱼群活跃度等信息一目了然。” 他调出1号鱼池的监控画面,3万尾鲈鱼正紧贴池壁巡游,“上周六凌晨,这个鱼池的溶氧量突然异常,系统自动发出报警,若是在以前,可能就导致‘翻塘’了。”幸运的是,有了这套新引进的数字化智慧鱼池养殖系统,去年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5%,产量突破了25万公斤。杨国平回忆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仍然感到后怕。
他指向手机屏幕,实时数据清晰可见,“今年这批鱼的生长情况更加喜人,预计总产量将达到35万公斤。得益于水温的均衡和水质的优良,成鱼的品质也非常好,非常受欢迎。”
“科技正在重构山地农业的基因链。”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2023年以来,我州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9项,建成科创平台81个,科技特派员队伍如繁星般扎根2000余个村寨。随着19.5万亩高标准农田新增落地,129.21万亩良田织就的“阡陌云网”,正通过17个中型灌区将汩汩清流送入84.11万亩沃野。在这片科技浸润的土地上,2024年前三季度夏粮产量增长3.4%,水稻、油菜单产分别提升3.4%和4%,数字印证着“向科技要产能”的生动实践。
当科技突破地理桎梏,特色产业的品牌化之路愈发清晰。从施秉县万亩(1亩=0.0667公顷)太子参种植基地到麻江县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从从江县百香果育苗中心到雷公山腹地的生态茶园,黔东南的“土特产”正在完成从“深山珍品”到“市场尖货”的华丽转身。
在麻江县高标准蓝莓种植基地,技术员张小飞轻点手机屏幕,无土栽培架上的滴灌系统随即启动,水雾在蓝莓丛中织就霓虹。“传统种植需3至5年挂果,我们通过智能温控和精准水肥,实现当年种植当年采收。”随着话音,务工群众穿梭在10个物联网大棚间,饱满的蓝莓果实如水晶般缀满枝头。这样的技术革命正在全州蔓延——2024年,“苗侗山珍”品牌矩阵吸纳196家会员单位,43款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林下经济产值突破1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菜篮子”考核连续斩获优秀。
产业升级的最终落点,始终锚定在百姓的笑脸上。榕江县摆贝村的苗木基地里,金丝楠木新苗吐翠,村支书刘正文算起“共富账”:“村里创新建设‘党员产业示范点’,全村30多名党员带领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金丝楠木、榉木、三角梅等苗木产业,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突破50万元。”这样的场景在黔东南已成常态:麻江县坝芒乡5600亩蔬菜基地通过订单农业实现亩产值2万元,7个村集体经济全部跨越70万元门槛;凯里市舟溪镇的酸汤原料种植户,如今守着家门口的加工企业,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
【记者手记】
走在黔东南的青山绿水间,无人机掠过中邦渔业勾画出智慧轨迹,智慧农机在稻田间穿梭谱写丰收乐章,村民脸上洋溢着增收的喜悦。总书记的嘱托化作行动力,让这片土地上的特色产业从“小散弱” 走向 “专精特”,从 “靠天吃饭” 迈向 “科技赋能”。从“传统养鱼”到“设施养鱼”,从“订单农业”到“品牌出山”,黔东南正以山地为舞台,以创新为笔触,书写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未来,这片绿水青山必将孕育出更多“金山银山”,让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吴路路 罗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