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新范式 文明振兴新引擎——黔东南州积极打造“合约食堂”促进乡风文明
时间:2025-05-20 10:58:53    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黔东南州各地创新推出“合约食堂”,有效整合资源,倡导节俭办宴新风,既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又促进了村民自治,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五一”假期,在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甘溪侗寨里,远道而来的游客们在“合约食堂”品尝到了地道的农家特色美食,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风情。“不办酒席的时候,我们就用‘合约食堂’接待游客,2017年接手经营以来,每年收入平均有20万元左右,还不错!”甘溪侗寨“合约食堂”经营者杨国先向记者分享。

  然而在2014年以前,共和村却是全省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达到了80%以上,甘溪侗寨更是交通闭塞,村民思想保守,“有女不嫁甘溪郎”的俗语成为了这个小山村当时的真实写照。很难想象,这个只有100多户的寨子每年要办50多场酒席,满月酒、上梁酒、过生日等名目繁多,办酒成本和随礼金额不断攀升,村民不堪重负,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酒席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

  2015年,甘溪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决心改变现状。正月初一,共和村“两委”与村民共商移风易俗之策,提出了“合约食堂”集中办酒的想法。随后,制定“六约”管理制度,明确办酒范围、标准等,还组建“寨管委”负责日常管理维护。据统计,甘溪“合约食堂”建成以来,累计减少300余场酒席,节约成本600余万元,形成成功经验在全州推广。如今,甘溪侗寨焕然一新,村民们的腰包鼓了,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

  借助创新的“合约食堂”模式,黔东南州各地在实践过程中,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充分利用闲置的学校、家祠、村(居)委办公楼等场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持续倡导节俭新风,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价值取向。

  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合约食堂”同样发挥着独特作用。雷山县依托国有企业雷公山苗侗山珍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在搬迁社区创新推出“合约食堂”。这里不仅提供价格实惠的职工经济套餐和儿童营养套餐,解决了搬迁群众上班、上学与吃饭的冲突问题,还通过食材采购带动周边闲置土地盘活,促进就业。

  随着“合约食堂”模式在全州推广,其面临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合约食堂”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黔东南州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积极行动,经过努力,于2024年9月发布实施全国首个《合约食堂管理规范》地方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为“合约食堂”的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合约食堂”的意义远不止于节约资金和规范酒席办理,它更是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黔东南州的许多村寨,“合约食堂”与道德讲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机结合,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倡导“亲情”“孝道”“公益”“勤俭”等文化理念,引导村民摒弃陈规陋习,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仅如此,“合约食堂”以村(寨)或社区(小区)为单位,通过村民自主商议约定的方式,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这种柔性自治方式充分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村(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同时,“合约食堂”还衍生出多种创新模式,如“合约食堂+乡村旅游”“合约食堂+两禁一限”等,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展望未来,黔东南州将继续深化“合约食堂”建设,加大对《合约食堂管理规范》的宣传贯彻力度,规范全州“合约食堂”管理。另一方面,创建更多标准化示范点,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合约食堂”向更高质量发展。通过“合约食堂”这一创新举措,黔东南州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让文明之风吹遍每一个角落,让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 龙思全 杨育森 图片:天柱县渡马镇共和村提供)


  1. 上一篇:从“单向输血”到“双向造血”的跨越——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帮扶天柱县工作纪实
  2. 下一篇:弘扬自强助残精神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黔东南州开展第三十五次全国助残日主题集中宣传活动
责任编辑:熊明慧

主办单位:中共贵州省黔东南州宣传部 州精神文明办版权所有:黔东南文明网投稿邮箱:qdnwmwtg@163.com邮编:556000

ICP备案号:黔ICP备2021007315号-1

技术支持:黔东南融媒体中心

  • 志愿贵州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