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铜鼓村的‘管事婆’闲不住了,村里的乡风面貌焕然一新。‘管事婆’不仅管家、管寨,还关心着村里每一个人的烦心事,她们每天不是在帮人,就是在去帮人的路上。”村里78岁的陈大爷说起“管事婆”停不下来,语气里满满都是赞许褒扬之意。
“管事婆”原本是指多嘴多舌的人,但铜鼓村“管事婆”是由施秉县牛大场镇铜鼓村12名爱管“闲事“的妇女成立的基层巾帼志愿服务队,她们充分发挥铜鼓村妇女之家“联”字优势,通过“串门”查民情、通过“唠叨”晓民意、通过“管事”解民忧,以巾帼力量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增添一抹亮色。现在村里人,无论好事坏事、大事小事、急事愁事都爱找“管事婆”。
热心嬢嬢: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再也不用担心赶不上放学接孩子了,‘管事婆’管得好,真是解决了家长眼里最操心的大实事。”谈到接孩子放学,铜鼓村桥坝组的村民万忠芝忍不住夸赞说。铜鼓村距离牛大场镇中心小学6公里,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农村留守儿童又多,老人家没有车接孩子、农忙时没有空接孩子是许多人家的烦恼。群众生活中一件件看似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闲事”“琐事”,对于“管事婆”来说都是紧要事。吴梦兰的女儿也在镇区上学,意识到乡亲们的困难后,她便与其他两位家长自发组织了专门接送铜鼓村孩子的“志愿车队”。“只要当天在村组微信群里提早讲一声需求,他们便会确保把孩子平安接回各家,方便又安全,有时还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农家书屋,组织孩子们一起看书、完成作业,我们很放心。”村民李光芝说。
又如秋收时节缺乏农家劳动力问题,许多人家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孩子在家。正值收稻谷的最佳时间,梁江兰率着志愿服务队,按着村委会提供的花名册就上门帮忙去了。巾帼不让须眉,“管事婆”们管到了田间照样是一把好手,脱下鞋子、挽起裤脚,“割稻穗、脱稻谷、扛稻谷”,“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知心姐姐:民有所忧,我有所行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谁家有困难,谁家有矛盾,谁家有难言之隐,我们都会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帮大家反映给村里和镇里,让党组织听到大家的声音。”在每次民主评议会、村组会议上,都少不了“管事婆”的身影,她们能够说出许多群众的真心话。比如农村低保民主评议,“管事婆”不仅了解低保户有多少间房、种了多少亩地等“表面故事”,还知晓子女工作情况、家里实际困难等“深处文章”,因此经常能在关键时刻提出重要意见。
再如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管事婆”们既能扫净自家屋子,也能扫出全村文明乡风。12名“管事婆”对村寨入户路、公共区域按照“5户一体”机制对环境卫生包保,每三天开展一次“卫生检查”,对不卫生的家庭进行劝导,3次“检查”达不到要求的村户则进行“上榜”曝光。“这些年,铜鼓村的环境卫生越来越,来过的人都说好。”铜鼓村支书陈礼风说。
贴心阿姨:民有所难,我有所解
家庭矛盾纠纷调解往往是攻坚战、拉锯战,处理起来经常纷繁复杂、困难重重,“管事婆”以“小事不出寨、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理念,化解邻里矛盾、婆媳关系、赡养老人等问题,努力把群众的矛盾化解在自家院里,把鸡毛蒜皮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持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
面对家庭纠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管事婆早已习惯这种嘈杂场景:“调解是有方法的,他们遇到问题心里都有委屈,需要发泄,需要倾诉,但不能打架,‘拳打理不开,拳打法不开’,我会让他们先说一说,等双方都说完了,我再好好和他们讲道理。”万忠芝表示,自己素来擅长聆听和给予建议,是邻里之间出了名的“贴心阿姨”,“周围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工作上、生活上有什么矛盾都喜欢找我,我会帮大家去疏通化解,结果都比较满意。”
牛大场镇党委副书记姚云表示,如今,铜鼓村“管事婆”队伍已经成为建设文明和谐美丽铜鼓的有利推手,也是全镇基层治理的模范样板,在乡村振兴中绽放了别样巾帼风采:“不仅如此,‘管事婆’还带给我们基层党员干部更多启示,在工作中,基层干部如果带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看待群众的事情,那就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基层干部,应当勿以‘闲事’而不理,勿以‘小事’而不为,向‘管事婆’学习,做一名‘爱管闲事’的基层干部。”(刘江平)